儿童呕吐是家长常遇到的突发状况,可能由感染、饮食不当、消化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。正确处理呕吐不仅能缓解孩子的不适,还能预防并发症。本文将从家庭应急处理、药物选择、就医时机及预防措施四方面提供实用指导。

一、家庭应急处理:科学应对呕吐突发
1. 安全防护与清洁
保持呼吸道通畅:立即将孩子调整为侧卧位或前倾坐姿,避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。若呕吐物中有血液或胆汁(绿色/褐色液体),需警惕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可能。
环境消毒:若呕吐由诺如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引起,需疏散周围人员,用含氯消毒剂(有效氯≥5000mg/L)覆盖呕吐物30分钟后清理,避免气溶胶传播。被污染的物体表面(如地面、桌椅)需用1000mg/L含氯消毒剂擦拭两遍,作用30分钟后清水清洁。
2. 补液与饮食调整
防脱水: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(ORS),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,但需减少单次喂奶量、增加频率。避免白开水或含糖饮料,以防电解质紊乱。
饮食过渡:呕吐后4-6小时内避免进食,待胃部稳定后可尝试米汤、稀粥等清淡食物。逐渐过渡到香蕉、苹果泥等低纤维食物,避免高蛋白、高脂肪及乳制品。
3. 观察与记录
记录呕吐频率、性状(是否含血、胆汁)、伴随症状(发热、腹痛、腹泻)及补液情况,为就医提供依据。
二、药物选择:合理使用止吐药与注意事项
1. 止吐药物适用场景
急性胃肠炎伴脱水:6月龄以上儿童可口服昂丹司琼(0.1-0.15mg/kg),可减少呕吐频率及静脉补液需求。
化疗或术后呕吐:需联合使用5-HT3受体拮抗剂(如昂丹司琼)和地塞米松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。
2. 禁用或慎用药物
多潘立酮:12岁以下或体重<35kg儿童禁用,可能引发心脏不良反应。
甲氧氯普胺:1岁以下禁用,1岁以上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(≤0.5mg/kg/d),警惕锥体外系反应。
苯海拉明:可能加重嗜睡及呼吸道分泌物,疗效不优于安慰剂。
3. 其他辅助治疗
益生菌:部分研究表明特定菌株(如鼠李糖乳杆菌)可缩短腹泻病程,但对呕吐效果有限。
退热镇痛:若伴发热,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(≥2月龄)或布洛芬(≥6月龄),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叠加使用。
三、何时就医:识别危险信号
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:
1. 持续呕吐:超过24小时无法进食或饮水,或婴儿呕吐超过6小时。
2. 脱水征象:尿量减少(婴儿4小时无尿)、眼窝凹陷、皮肤弹性差、精神萎靡。
3. 异常呕吐物:含血、咖啡渣样物或胆汁。
4. 伴随严重症状:高热(≥39℃)、剧烈腹痛、头痛或颈部僵硬(警惕脑膜炎)、呼吸急促。
四、预防措施:降低呕吐发生风险
1. 日常卫生管理
手部清洁: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,尤其在诺如病毒高发季节。
饮食安全:避免生食、未彻底加热的肉类,水果去皮后食用。
2. 环境与物品消毒
高频接触表面:门把手、玩具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。
呕吐物处理包常备:含手套、口罩、消毒干巾等,学校及家庭建议配备。
3. 特殊群体防护
婴儿:喂奶后拍嗝,避免过度摇晃。
慢性病儿童:如糖尿病或免疫缺陷患儿,需定期随访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。
五、总结与行动建议
儿童呕吐多为自限性,但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。家庭应备齐应急物资(如ORS、消毒剂),掌握基础护理技能,并在出现危险信号时及时就医。通过科学防护与合理用药,能有效减轻孩子痛苦,促进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