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季是儿童呕吐腹泻的高发期,幼儿园、学校等场所常出现聚集性病例。许多家长面对孩子频繁呕吐、水样便等症状时,往往手足无措——是吃坏了肚子?还是感染了病毒?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?本文将从病因、症状、治疗到预防措施,系统解析儿童呕吐腹泻的常见原因,重点聚焦急性胃肠炎与诺如病毒感染,并提供实用解决方案。

一、急性胃肠炎:儿童呕吐腹泻的“常见元凶”
急性胃肠炎是儿童呕吐腹泻的最常见原因,主要表现为胃肠道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,可由病毒、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,也可因饮食不当、过敏等非感染因素诱发。
1. 感染性胃肠炎的两大类型
病毒性胃肠炎:占儿童病例的70%以上,主要由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引起。病毒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,导致水分吸收障碍,引发水样腹泻。
细菌性胃肠炎: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等,症状更重,可能伴随黏液便、脓血便及高热,需警惕脱水及败血症风险。
2. 非感染性诱因
饮食不当:如过量进食、食物过敏或不耐受(如乳糖不耐受)、生冷食物刺激等。
气候变化:寒冷导致肠蠕动加快,炎热抑制消化酶分泌,均可能诱发症状。
儿童特殊表现:婴幼儿因肠道屏障功能较弱,更易出现频繁呕吐、电解质紊乱及脱水,需密切观察尿量、精神状态等指标。
二、诺如病毒:秋冬季节的“隐形杀手”
诺如病毒是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,尤其在学校、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极易暴发。其特点包括:
高传染性:仅需10-100个病毒颗粒即可感染,接触污染物、气溶胶吸入或食用污染食物均可传播。
强环境抗性:在0℃-60℃存活,酒精无法灭活,普通洗手液难以彻底清除。
快速变异:每2-3年出现新变异株,导致重复感染风险高。
典型症状与病程
儿童以呕吐为主:约90%的患儿首发症状为剧烈喷射状呕吐,成人则以水样腹泻多见。
伴随症状:腹痛、低热、肌肉酸痛,通常持续1-3天自愈,但排毒期可长达2周。
重症信号: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、尿量减少、囟门凹陷(婴儿)、精神萎靡,提示需紧急就医。
三、诊断与鉴别:何时需专业干预?
1. 家庭初步判断
观察粪便性状:病毒性腹泻多为水样便,无黏液脓血;细菌性感染可能伴血便、黏液便。
记录症状模式:诺如病毒感染常突发群体性呕吐,轮状病毒则多见于秋冬且伴随高热。
2. 医疗诊断方法
便常规与病原检测:通过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或抗原,快速明确病因。
脱水评估:皮肤弹性、眼窝凹陷、尿量等临床指标判断脱水程度,必要时检测电解质。
注意:轻度腹泻可居家观察,但出现血便、持续高热、意识模糊时需立即就医。
四、治疗原则:对症支持与科学护理
1. 补液治疗为核心
口服补液盐(ORS):轻度脱水首选,按50ml/kg在4小时内分次服用。
静脉补液:用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的患儿,需医院内进行。
2. 药物使用指南
止吐药:昂丹司琼可用于严重呕吐(>4次/24小时),但需医生评估。
止泻药: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,但洛哌丁胺禁用于6岁以下儿童。
益生菌:证据有限,可选择性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调节菌群。
3. 饮食调整策略
急性期:暂停乳制品,选择米汤、粥等低渣饮食,避免高糖、高脂食物加重肠道负担。
恢复期:逐步增加蛋白质(如蒸鱼、豆腐)和易消化碳水(面条、土豆泥)。
五、预防措施:切断传播链的关键
1. 个人卫生“五要原则”
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。
生熟食物分开处理,贝类、海鲜彻底煮熟。
患者呕吐物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覆盖处理,避免气溶胶扩散。
2. 集体场所防控
学校需落实晨午检,患儿症状消失72小时后再复课。
教室、玩具等用1000mg/L含氯消毒液擦拭,餐具煮沸30分钟。
3. 特殊人群保护
孕妇:诺如病毒感染可能加重妊娠反应,出现脱水需及时就医。
免疫缺陷儿童:避免生食,接触公共物品后加强手部消毒。
建立“防-辨-治”全链条意识
儿童呕吐腹泻虽多为自限性疾病,但快速识别重症信号、科学补液与严格消毒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。家长需掌握“观察症状—初步处理—及时就医”的三步法,学校则应强化卫生管理,共同为儿童筑起健康屏障。
实用工具:家庭可常备口服补液盐Ⅲ、电子体温计、含氯消毒片,并打印“脱水评估表”贴于冰箱,便于紧急情况下快速参考。
参考文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