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A和D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,但如何科学补充、补充到几岁、不同年龄的摄入标准如何,一直是家长们的困惑。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指南,系统梳理维生素AD的补充要点,帮助读者科学规划营养方案。

一、维生素AD为何需要长期关注?
维生素A和D均为脂溶性维生素,但人体无法自行合成,需依赖膳食或补充剂。维生素A对视力、免疫、皮肤屏障及骨骼发育起关键作用;维生素D则直接影响钙磷代谢、免疫调节和神经功能。两者缺乏会导致夜盲症、佝偻病、反复感染等问题。

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:我国12岁以下儿童中,维生素A缺乏率超50%,维生素D缺乏率约21%,北方地区因日照不足,缺乏率更高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维生素AD缺乏的早期症状(如反复感冒、生长缓慢)易被忽视,但已对器官发育造成不可逆损伤。
二、不同年龄段的补充建议
0-3岁:预防性补充关键期
推荐剂量:出生后1周开始补充,维生素A每日1500-2000 IU,维生素D每日400-800 IU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需增加剂量,维生素D可提高至800-1000 IU。
依据:母乳中维生素AD含量低,辅食添加初期营养来源有限。临床研究证实,持续补充可降低佝偻病、呼吸道感染风险。
4-12岁:持续补充防“隐性缺乏”
推荐剂量:维生素A每日1500-2000 IU,维生素D每日600-800 IU。
依据:学龄期儿童户外活动增加,但学业压力导致饮食不均衡。调查显示,我国6-12岁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仍达24%,而维生素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上升。
13-18岁:青春期需求激增
推荐剂量:维生素A每日2000-3000 IU,维生素D每日800-1000 IU。
依据:青春期骨骼快速生长,维生素D需求增加;维生素A则参与性腺发育和免疫功能。研究指出,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与痤疮、情绪障碍相关。
成人及特殊人群
孕妇/哺乳期女性:维生素A每日2000-3000 IU,维生素D每日1000-2000 IU。孕期缺乏可能增加早产、子痫前期风险。
中老年人:50岁以上人群需关注维生素D,每日建议800-1000 IU以预防骨质疏松。
三、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补充?
高风险人群:早产儿、挑食偏食儿童、慢性腹泻患者、长期服药(如抗癫痫药)者。
检测指标:血清维生素A<0.7μmol/L或维生素D(25-OH-D)<20ng/mL提示缺乏,需干预。
症状提示:夜盲、皮肤干燥、反复感染(维生素A缺乏);多汗、骨骼疼痛、O型腿(维生素D缺乏)。
四、补充方式与常见误区
1. 优先膳食补充
维生素A:动物肝脏(85g鸡肝满足每日需求)、蛋黄、深色蔬菜(胡萝卜、菠菜)。
维生素D:海鱼(三文鱼、沙丁鱼)、强化牛奶、蛋黄。
2. 补充剂选择要点
制剂比例:维生素AD滴剂推荐A:D为3:1,避免鱼肝油中10:1的高A比例。
服用方式:直接滴入口腔,避免加入奶或饭菜导致剂量损耗。
3. 避坑指南
误区一:“补到3岁即可停”。研究表明,我国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率仍高达14%,需持续补充至18岁。
误区二:“多补无害”。维生素A急性中毒剂量为30万IU(约200粒补充剂),长期超量可能引发肝损伤。
误区三:“只补D不补A”。两者协同作用显著,维生素A可提升维生素D活性130%。
五、行动建议
1. 定期检测:儿童每年体检时筛查血清维生素AD水平,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测。
2. 科学晒太阳:每天10:00-15:00暴露四肢皮肤15-30分钟,但需注意防晒伤。
3. 动态调整剂量:夏季日照充足时可减少维生素D补充量,冬季酌情增加。
4. 特殊疾病管理:慢性肝病、肠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。
维生素AD的补充需贯穿整个生长发育周期,甚至延续至成年。家长应摒弃“短期突击”观念,结合膳食、日照和补充剂制定长期方案。当孩子出现生长迟缓、频繁生病时,及时就医评估营养状态,避免隐性缺乏影响终身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