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购买商品时,包装上的日期标识是消费者判断产品新鲜度与安全性的核心依据。面对“MFG”“EXP”“MFD”等缩写,许多人仍感到困惑。本文将从基础概念、标识规范、常见问题到选购建议,全方位解读产品包装上的日期标识,帮助消费者轻松掌握实用技巧。
一、MFG的全称与定义

MFG是英文Manufacturing Date的缩写,中文译为生产日期,指产品完成生产线所有工序并包装为可销售成品的具体日期。例如,标注“MFG 150325”表示该产品于2025年3月15日生产。
相关术语解析:
EXP:即Expiration Date(有效期),指产品在正常储存条件下可安全使用的截止日期。
MFD:Manufacture Date的缩写,与MFG含义相同,但更常见于食品、药品等消费品的包装。
Best Before:最佳食用期,强调在此日期前产品能保持最佳品质,但过期后仍可能安全(需结合产品类型判断)。
国际标注差异:不同国家对日期格式的标注习惯不同。例如:
中国、日本:年/月/日(如2025-03-15)。
欧洲:日/月/年(如15/03/25)。
美国:月/日/年(如03/15/25)。
消费者需注意格式差异,避免误读进口商品日期。
二、生产日期的标识规范与常见问题
1. 标识位置与形式

根据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7718),生产日期需满足以下要求:
清晰易读:字体高度≥3.0毫米(小包装可放宽至2.0毫米),颜色与背景对比明显。
位置固定:通常标注在包装底部、封口处或侧边,避免因包装褶皱、反光导致识别困难。
格式统一:按“年/月/日”顺序标注,例如“20250315”或“2025-03-15”。
特殊标注案例:
生产批号替代日期:部分商品以批号(如MFG 229-2025)表示生产日期,需通过品牌规则解读。
分装产品:生产日期为分装完成日,而非原厂生产日。
2. 消费者常见误区
混淆MFG与EXP:MFG仅表示生产时间,而有效期需结合保质期计算。例如,某食品标注“MFG 20240315,保质期12个月”,则有效期为2025年3月15日。
忽略开盖后保质期:部分化妆品、食品标注“12M”图标,表示开盖后需在12个月内使用。
轻信促销商品日期:临近保质期的产品常被低价促销,购买时需谨慎检查。
三、如何正确解读日期标识
1. 三步快速识别法
1. 定位标识:优先查找“MFG”“生产日期”“Manufacturing Date”等关键词,注意包装底部或侧面。
2. 核对格式:根据产品产地判断日期顺序。例如,欧洲产商品“15/03/25”对应2025年3月15日。
3. 计算有效期:若仅标注生产日期,需结合保质期(如“保质期6个月”)自行推算。
2. 特殊场景应对建议
进口商品:通过品牌官网或客服查询日期格式规则,避免误读。
无明确标识:拒绝购买无日期、日期模糊或疑似篡改的产品,并向监管部门举报。
多件组合包装:保质期以最早到期的单件产品为准。
四、选购与使用产品的实用建议
1. 避免过期风险的技巧
优先选择近期生产商品:尤其在购买食品、药品时,选择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。
关注储存条件:温度、湿度等环境变化可能缩短实际保质期。
利用手机工具:下载“保质期查询”类APP,扫描条形码获取详细日期信息。
2. 维权与投诉指南
留存购物凭证:小票、电子订单等可作为维权证据。
举报问题商品:通过12315平台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反馈日期标识不清、篡改等问题。
五、国内外法规与行业动态

1. 中国最新政策
2024年发布的《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》明确要求:
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需以“白底黑字”等对比形式标注。
禁止标注“特供”“专供”等误导性内容。
2. 国际标准对比
欧盟:强制标注“Best Before”或“Use By”,后者表示严格的安全期限。
美国:药品需标注“EXP”,食品可标注“Sell By”(建议销售截止日)。
掌握MFG等日期标识的解读方法,不仅是消费者保障自身权益的基础,也是推动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力量。通过本文的解析与建议,希望读者在购物时能更从容地识别关键信息,规避潜在风险,享受安全、透明的消费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