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病解析:人畜共患病的症状、传播与防治须知

1942920 母婴健康 2025-04-24 3 0

布鲁氏菌病(简称布病)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,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和职业病,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构成双重威胁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、传播途径、防控策略及治疗原则等角度,系统解析这一疾病的防治要点,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与自我保护意识。

一、布病的临床表现:人与动物的不同症状

布鲁氏菌可感染60多种动物,其中羊、牛、猪为主要宿主,人类通过接触染疫动物或其产品被感染。感染后症状因宿主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:

1. 动物感染症状

  • 繁殖障碍:母畜流产、死胎、不孕,公畜炎、附睾炎(常见于羊、牛、猪)。
  • 其他表现:关节炎、乳腺炎(产奶量下降)及虚弱、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。
  • 隐性感染:部分动物无明显症状,但持续排菌成为潜在传染源。
  • 2. 人类感染症状

    布病潜伏期通常为1-3周,临床表现多样,易被误诊为流感或风湿病:

  • 急性期症状(病程6个月内):
  • 发热:多为波浪热(体温起伏如波浪),或低热、持续高热。
  • 多汗:夜间盗汗明显,常需更换衣物。
  • 疼痛:游走性关节痛(以大关节为主)、肌肉酸痛。
  • 其他:乏力、肝脾肿大、炎(男性)、卵巢炎(女性)。
  • 慢性期症状(病程超过6个月):
  • 持续疲劳:劳动能力显著下降,被称为“懒汉病”。
  • 关节损害:脊柱炎、关节炎,可能导致畸形。
  • 多系统受累:心脏、神经系统(如脑膜炎)、皮肤等罕见并发症。
  • 二、传播途径:警惕三大感染渠道

    布病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,职业人群与普通民众均需针对性防范:

    | 传播方式 | 高危场景 | 预防要点 |

    ||--|--|

    | 直接接触传播 | 接羔、挤奶、屠宰、处理流产胎儿或污染物时皮肤黏膜接触病菌 | 穿戴手套、口罩,工作后彻底消毒 |

    | 消化道传播 | 饮用未消毒的鲜奶、食用生肉或半熟内脏 | 牛奶煮沸后饮用,肉类彻底煮熟,生熟案板分开 |

    | 呼吸道传播 | 吸入含菌气溶胶(如清理畜舍、加工皮毛时扬尘) | 佩戴口罩,湿式清扫,保持通风 |

    特殊说明:人与人传播极罕见,但母婴传播、性传播及输血感染偶有报道。

    三、科学防控:分层策略降低感染风险

    1. 普通人群防护建议

  • 饮食安全
  • 避免饮用生乳,市售乳制品选择巴氏杀菌产品。
  • 肉类烹饪至中心温度≥75℃,涮火锅时确保肉片全熟。
  • 日常接触
  • 购买检疫合格的肉、奶制品,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动物内脏。
  • 处理生肉后使用肥皂水洗手,厨房用具生熟分开。
  • 旅行提示
  • 参观牧场时避免亲密接触动物,尤其勿触摸流产胎儿。
  • 2. 职业人群强化措施

    布病解析:人畜共患病的症状、传播与防治须知

  • 防护装备
  • 基础操作:橡胶手套、围裙、胶靴。
  • 高风险操作(如接生、实验室):N95口罩、护目镜、连体防护服。
  • 环境管理
  • 养殖区与生活区分离,定期用3%漂白粉消毒圈舍。
  • 流产胎儿、胎盘等深埋或焚烧,严禁喂食宠物。
  • 健康监测
  • 每半年进行血清学筛查,出现发热、多汗等症状及时就医。
  • 3. 养殖与检疫管理

  • 源头控制
  • 引入牲畜前检疫隔离45天,实施布病疫苗免疫。
  • 发现病畜立即扑杀,同群畜隔离观察。
  • 政策落实
  • 配合畜牧部门开展“检测-扑杀-免疫”净化措施。
  • 严禁私自处理或贩卖病畜。
  • 四、诊断与治疗:早发现是关键

    1. 诊断方法

  • 初筛试验:虎红平板凝集试验(RBPT)快速筛查。
  • 确诊依据
  • 血清试管凝集试验(SAT≥1:100)。
  • 血液、培养分离布鲁氏菌(金标准)。
  • 2. 治疗原则

  • 急性期: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,疗程6周以上,重症加用链霉素。
  • 慢性期:延长抗生素疗程,结合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。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自行停药,定期复查肝肾功能。
  • 五、常见疑问解答

    1. “喝现挤羊奶更营养?”

    错误!未消毒的鲜奶可能含布鲁氏菌,煮沸5分钟可灭活。

    2. “布病会人传人吗?”

    极罕见,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恐慌,但性接触、母婴传播需警惕。

    3. “关节痛多久需排查布病?”

    若伴有发热、多汗且有动物接触史,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。

    布病的防控需要个人防护、行业规范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多方协作。通过加强高危人群教育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如出现疑似症状,应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,争取早期规范治疗,避免慢性化损害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