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转型与社会治理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,网格化管理以其精准、高效、协同的特点,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核心模式。这一模式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化流程、强化技术支撑,正在重塑现代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。
网格化管理并非简单的区域划分或技术叠加,而是治理理念与工具的系统性革新。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:
1. 精细化治理:社会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网格化管理以“单元网格”为基本单位,将治理对象从“模糊整体”细化为“精准个体”。例如,浙江宁波通过“基层治理四平台”归集重点走访对象信息,动态匹配人口数据,实现矛盾排查与服务的精准定位。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中“一刀切”的局限,使政策执行、资源配置更贴合社区实际需求。
2. 多元协同:、社会与公众的“共治生态”
网格化管理强调多元主体协作。如贵州丁旗街道通过“综治中心+派出所+司法所”的联动机制,构建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,同时引入社会组织与居民参与,形成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自治”的治理闭环。这种协同机制既保障了治理效率,又激发了社会活力。
3. 科技支撑: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
信息化平台是网格化管理的“神经系统”。黑龙江望奎县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,实现“事项上报—受理—处置—反馈”全流程线上闭环,并通过智能检索系统精准管理居民信息,推动治理从“经验决策”向“数据决策”转型。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,进一步提升了风险预警与资源调配能力。
尽管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显著,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数据共享不畅、权责模糊、法治保障不足等挑战。以下路径可为地方提供参考:
1. 完善制度设计,明确治理边界
2. 构建信息化平台,强化数据赋能
3. 培育专业队伍,提升治理能力
4. 强化法治保障,规范治理流程
1. 浙江宁波的“信用+网格”模式
通过归集企业安全生产数据与个人信用信息,建立风险预警模型,筛选高风险对象定向走访,同时将信用评价结果用于普惠金融等场景,实现“治理—服务”双向赋能。
建议:地方可借鉴其数据整合与结果应用机制,将网格化管理与信用体系建设结合。
2. 贵州丁旗街道的“线上线下联动”实践
依托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机制,线上利用省级网格化平台流转事件,线下组织网格员走访排查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街道”。
建议:推广“网格员+联户长”双轨制,强化基层信息触达与快速响应能力。
3. 黑龙江望奎县的“智慧网格平台”
开发居民通知一键群发、服务事项闭环管理等功能,提升政策传达与问题处置效率。
建议:引入AI智能客服、物联网设备(如智能安防传感器),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。
随着人工智能、5G等技术的普及,网格化管理将向“智能治理”深化:
网格化管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“中国方案”,其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,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,将治理的“大命题”转化为民生的“微服务”。未来,唯有持续推动法治化、智能化、社会化协同,才能让这张“治理之网”更密实、更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