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虚词“而”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连词之一,其功能多样且灵活多变。本文将以经典例句“笑而遣之”为切入点,系统解析“而”字的用法与意义,帮助读者掌握其核心规律,并为文言文学习提供实用建议。
一、“笑而遣之”中“而”的语法解析
“笑而遣之”出自欧阳修《卖油翁》,陈尧咨面对卖油翁的淡然态度后“笑着打发他离开”。其中“而”连接动词“笑”与“遣”,表示修饰关系:
“笑”是“遣”的伴随状态,说明“遣”这一动作是以“笑”的方式完成的。
此处“而”不译,仅作为状语与中心语的连接标志,体现动作的情态特征。
这一用法属于“而”的修饰连词功能,常见于“动词/形容词+而+动词”结构,例如:
“吾尝跂而望矣”(《劝学》):“跂”(踮脚)修饰“望”的方式。
“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”(《愚公移山》):“笑”伴随“止”的动作。
二、文言连词“而”的八大核心用法

根据古籍用例,“而”可归纳为以下八种主要功能,涵盖逻辑关系与语法意义:
1. 并列关系:连接语义平等的成分
特点:前后成分可互换顺序,不改变句意。
例句:
“黑质而白章”(《捕蛇者说》):“黑质”与“白章”并列蛇的外形。
“蟹六跪而二螯”(《劝学》):列举蟹的生理特征。
2. 递进关系:后项语义比前项更进一层
特点:常与“且”“又”等词呼应,译为“而且”“并且”。
例句:
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(《劝学》):从“博学”到“自省”的深化。
“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”(《醉翁亭记》):年龄与酒量的双重强调。
3. 承接关系:表示动作或事件的先后顺序
特点:强调时间或逻辑上的连贯性,可译为“然后”“于是”。
例句:
“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”(《鸿门宴》):“撞”与“破”的连续性。
“学而时习之”(《论语》):学习后需实践。
4. 转折关系:前后语义相反或相对
特点:译为“却”“但是”,需通过上下文判断逻辑反差。
例句:
“人不知而不愠”(《论语》):他人不理解却不恼怒。
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(《马说》):人才与机遇的对比。
5. 假设关系:前项为假设条件,后项为结果
特点:常译为“如果”“假如”。
例句:
“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”(《冯婉贞》):假设众人有意跟随。
“死而有知,其几何离”(《祭十二郎文》):假设死后有知觉。
6. 修饰关系:前项修饰后项动作的方式或状态
特点:状语与中心语的连接,不译。
例句:
“吾恂恂而起”(《捕蛇者说》):小心谨慎地起身。
“弃甲曳兵而走”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狼狈逃跑的姿态。
7. 因果关系:前项为因,后项为果
特点:译为“因此”“所以”。
例句:
“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”(《赤壁之战》):因厌恶其能力而不任用。
“玉在山而草木润”(《荀子》):因玉在山上而草木茂盛。
8. 目的关系:前项动作以后项为目的
特点:译为“为了”“以便”。
例句:
“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”(《鸿门宴》):登记户籍以等待刘邦。
“缦立远视,而望幸焉”(《阿房宫赋》):伫立远望以求宠幸。
三、“而”的通假现象与特殊用法
“而”在特定语境中可通假为其他字,需结合上下文识别:
1. 通“尔”(ěr):第二人称代词
译为“你”或“你的”。
例句:
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(《促织》):你的父亲回来再算账。
“而母立于兹”(《项脊轩志》):你的母亲曾站于此。
2. 通“如”(rú):表示“如同”“好像”

例句:
“军惊而坏都舍”(《察今》):军队惊慌如房屋崩塌。
3. 通“能”(néng):表示“能够”
例句:
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乡,德合一君,而徵一国者”(《逍遥游》):能力足以取信一国。
四、实用建议:如何快速判断“而”的用法
1. 分析前后成分的逻辑关系:
并列:前后语义平等(如“黑质而白章”)。
转折:前后语义对立(如“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”)。
修饰:前项动作的情态(如“笑而遣之”)。
2. 记忆高频句式与经典例句:
制作表格整理“而”的八种用法及典型例句,通过对比加深理解。
3. 结合通假字知识:
若“而”后接人称或比喻,需考虑通假可能(如“而母”即“你的母亲”)。
4. 利用排除法:
先排除明显不符合的用法(如无转折意味则非转折关系),逐步缩小范围。
五、总结
“而”作为文言文的核心虚词,其多功能性既体现了古汉语的简练,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。掌握其核心用法需结合语境分析与经典例句积累。对于学习者而言,分类记忆、对比练习、上下文推理是三大关键方法。通过系统学习,读者可逐步摆脱对“而”的困惑,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