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是女性生殖健康的晴雨表,当经血量持续超过80毫升(约每天更换卫生巾超过10片或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),便可能提示气血失衡、脏腑功能失调。这种异常不仅会导致贫血、免疫力下降,还可能隐藏着子宫内膜病变等风险。从中医视角来看,月经量过多绝非简单的“排毒不畅”,而是人体阴阳失衡的重要信号。
中医将月经过多归为“崩漏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在于冲任不固,经血失约。现代女性因生活节奏快、精神压力大,常出现三种典型证型:
1. 气虚不摄型(占临床40%):经色淡红质稀,伴有面色苍白、气短乏力。如同水库闸门失灵,气不足则无法固摄血液
2. 血热妄行型(占35%):经血深红黏稠如酱,伴随口干舌燥、小便短赤。如同烈火煎沸,迫血外溢
3. 血瘀阻滞型(占25%):经血紫暗夹块,小腹刺痛拒按。类似河道淤塞,血不归经
自我观察三步法可初步判断证型:
1. 察色辨质:取经血置于白色纸巾观察
2. 触感测试:血热者经血黏腻拉丝;血瘀者血块触之硬韧
3. 伴随症状:记录经期前后的特殊表现,如血热型易发口腔溃疡,气虚型常见晨起眼皮浮肿
需警惕的危险信号包括:单次经期失血超200ml(约浸透60片标准卫生巾)、持续3周期异常出血、突发性大量出血伴晕厥,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。
基础组方:炙黄芪30g、白术15g、升麻6g、煅牡蛎20g。出血多时加仙鹤草30g、血余炭10g
核心配伍:生地15g、黄芩9g、黄柏6g、地榆炭12g。便秘者加决明子10g
关键药材:生蒲黄12g(包煎)、五灵脂10g、三七粉3g(冲服)。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2g
配方:鲜藕节50g、白茅根30g、黑木耳20g、粳米100g
制法:药材煎汁代水煮粥,经期每日1剂
组成:山楂10g、玫瑰花5g、红糖适量
适用:血瘀型月经后期调理
材料:乌鸡半只、黄芪15g、当归6g、山药200g
注意:出血期间去当归,加芡实10g
饮食禁忌表
| 证型 | 宜食 | 忌食 |
|--|||
| 气虚 | 山药、板栗、牛肉 | 苦瓜、薄荷、荷叶 |
| 血热 | 荸荠、银耳、百合 | 羊肉、桂圆、荔枝 |
| 血瘀 | 黑豆、桃仁、黑木耳 | 糯米、肥腻、冷饮 |
1. 经前期(月经前7天)
2. 行经期
3. 经后期(月经结束至排卵)
当自我调理2-3个月经周期未见改善,或出现血红蛋白<110g/L、子宫内膜厚度>12mm等情况,务必进行超声检查及性激素六项检测。中医调理讲究“三分治七分养”,建立月经健康档案(记录基础体温、经色、血块变化)能显著提升调治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