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理性选择、科学使用保健食品?一文读懂核心要点
保健品热潮背后的困惑与真相

近年来,保健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从“蓝帽子”认证产品到海外代购热门款,消费者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,却也伴随着诸多疑问:保健品能治病吗?如何辨别虚假宣传?儿童和孕妇能否服用?
数据显示,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超千亿,但虚假宣传、无效产品等问题频发。一位老人因听信“蜂胶治愈糖尿病”的广告停用药物,最终因血糖失控离世;另一些消费者则盲目购买高价进口产品,却忽略了自身需求。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保健品的本质,提供实用选购建议,帮助公众避开消费陷阱。
一、保健品的本质:食品而非药品
1. 定义与分类
根据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,保健食品是“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”,适用于特定人群,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。其功能声称限于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等27种国家批准的类别。
2. 与药品的核心区别
功能目的:药品用于治疗疾病,需经过临床试验验证;保健品仅调节机体功能,无需临床验证。
标识与批准文号:药品标注“国药准字”,保健品则标注“国食健字”或“卫食健字”,并带有“小蓝帽”标志。
监管标准:药品需符合严格的生产和疗效标准,保健品仅需通过卫生指标检验。
二、科学选择保健品的五大原则
1. 明确需求,避免跟风
症状匹配:例如睡眠障碍者可选择含褪黑素或酸枣仁成分的产品,但需注意剂量和禁忌。
人群适配:儿童、孕妇需谨慎。如钙补充剂对儿童骨骼发育有益,但过量可能引发结石或代谢紊乱;孕妇应避免含红花、当归等活血成分的产品。
2. 认准“小蓝帽”与批准文号
查验真伪: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“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”核实产品信息。
警惕虚假标识:例如某些海外产品宣称“天然无添加”,但可能未通过国内安全性评估。
3. 理性看待功效宣传
科学证据等级:2025年发布的《保健食品原料保健功能声称科学证据评价技术指南》要求功能声称需基于A级(高质量人群数据)至D级(初步研究)证据。消费者可优先选择标注证据等级的产品。
避免夸大宣传:如“治愈糖尿病”“抗癌”等表述均属违法,合法宣传应明确标注“辅助”功能。
4. 关注成分与剂量
成分安全性:例如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益,但免疫缺陷患者需避免活菌制剂。
剂量上限:以钙为例,成人每日上限为2500mg,过量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。
5. 选择正规购买渠道
线下渠道:优先选择药店、大型商超,索要发票并核对产品信息。
线上风险:警惕社交媒体“网红推荐”,避免通过私人代购购买无中文标签的产品。
三、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
1. 儿童与青少年
谨慎补充:除医生建议的钙、铁、锌等营养素外,避免使用增强免疫力类产品,可能干扰正常免疫发育。
饮食优先:通过牛奶、豆类、深色蔬菜补充营养更安全。
2.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
禁用成分:避免含激素类、活血化瘀类(如藏红花)及高剂量维生素A的产品。
必需营养素:如叶酸、DHA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孕期专用制剂。
3. 慢性病患者
药物相互作用:例如辅酶Q10可能增强抗凝血药效果,导致出血风险。
咨询医生: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含钠、糖分过高的产品。
四、常见误区与维权指南
1. 典型认知误区
误区一:“保健品比药品更安全”。
真相:保健品未经疗效验证,不当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。例如褪黑素长期服用可能扰乱自身激素分泌。
误区二:“进口产品一定更好”。
真相:各国标准不同,如日本“功能性食品”分类与我国“保健品”定义存在差异,盲目购买可能不符合国内法规。
2. 遭遇虚假宣传如何维权?
保留证据:收集产品包装、购买凭证、广告截图等。
投诉渠道:拨打12315或通过“全国12315平台”在线举报。
五、行动建议:健康管理的科学路径
1. 饮食优先:均衡膳食可满足大部分营养需求,例如每日300g奶制品补充钙质。
2. 定期体检:通过血常规、骨密度等检测明确营养缺口,避免盲目补充。
3. 结合生活方式:改善睡眠、增加运动比依赖保健品更有效。
4. 学习权威信息:关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营养学会等机构发布的指南。
保健品是健康管理的辅助工具,而非“万能药”。消费者需以科学证据为基础,结合个体需求理性选择。正如《保健功能声称科学证据评价技术指南》所强调的,未来行业将更注重“证据透明化”,帮助公众在信息洪流中辨明真伪。健康的核心始终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科学的疾病管理。
(本文参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指南,结合消费者常见问题编写,内容更新至2025年3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