霉菌性炎(外阴假丝酵母菌病,VVC)是女性最常见的炎症之一,约75%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发作,其中40%-50%会反复发作。其典型症状包括外阴瘙痒、豆腐渣样白带、排尿痛等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其治疗原则,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及疗程规范建议。
霉菌性炎主要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,其中85%的病例由白假丝酵母菌导致,光滑假丝酵母菌占5%-10%。诊断需结合症状、体征及实验室检查:
1. 症状:外阴瘙痒(夜间加重)、烧灼感、痛;
2. 体征:黏膜充血,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;
3. 辅助检查:显微镜检(推荐革兰染色法,敏感度65%-83%)或真菌培养(用于反复发作或难治性病例)。
治疗需根据疾病分类(单纯性/复杂性)选择药物和疗程,核心目标是消除病原体、减少复发。
1. 用药(首选局部治疗):
2. 口服药物:
疗程:多数患者单次用药可缓解症状,但需完成推荐疗程以避免耐药。
1. 重度VVC:延长疗程至7-14天,例如:
2. 复发性VVC(RVVC):1年内发作≥4次,需分阶段治疗:
3. 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:可选择伊曲康唑(200mg/天,连用5-7天)或局部硼酸制剂。
妊娠期VVC复发风险高,但禁用口服抗真菌药。安全选择包括:
需注意:孕晚期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可能对克霉唑耐药,可改用咪康唑。
高血糖易诱发真菌感染,需优先控制血糖,并延长抗真菌疗程至14天以上。
少见但可能与卫生习惯或免疫力相关,治疗需减少剂量:
奥特康唑:2025年纳入医保的口服抗真菌药,对念珠菌CYP51酶亲和力高,肝损伤风险低,可能降低复发率。
1. 生活习惯:穿棉质内裤、避免久坐、减少糖分摄入;
2. 卫生管理:内裤高温消毒、使用安全套;
3. 微生态调节:补充乳酸杆菌制剂或酸奶,恢复菌群平衡。
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:
霉菌性炎的治疗需个体化,单纯性病例可通过规范用药治愈,复杂性病例需长期管理。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或中断疗程,并重视预防以减少复发。医疗从业者在接诊时需结合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,为耐药或复发病例制定精准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