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保健品弥补饮食与生活习惯的不足。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宣传,消费者常陷入选择困境:有人误将保健品当药物,有人盲目追求高价进口品,更有甚者因服用不当导致健康隐患。科学选择保健品的关键,在于理解其本质、掌握鉴别方法,并根据个体差异精准补充。
保健品(即保健食品)是介于普通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特殊品类,具有三个核心特征:
1. 功能定位:仅用于调节特定生理功能或补充营养素,例如辅助降血脂、改善睡眠等,不具备治疗疾病作用
2. 适用人群:需区分适宜/不适宜人群,如玛卡不适合孕妇,褪黑素不推荐未成年人使用
3. 安全性保障:经国家审批的正规产品必须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,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核验真伪
我国目前批准的27项保健功能中,以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三高、改善睡眠等类别最为常见。消费者需警惕宣称"治愈""抗癌"等超范围宣传的产品。
1. 明确需求优先
2. 辨别产品资质
3. 成分与剂量把控
4. 特殊人群适配
| 人群 | 推荐补充类型 | 禁忌成分 |
|--|||
| 孕妇 | 叶酸、铁剂、DHA | 当归、红花、过量维生素A |
| 儿童 | 维生素D、钙、益生菌 | 褪黑素、减肥类产品 |
| 老年人 | 氨糖、辅酶Q10、维生素B12 | 含的提神类产品 |
| 术后恢复 | 乳清蛋白、锌元素 | 含抗凝血成分的深海鱼油 |
5. 渠道与价格理性
1. 时间与搭配
2. 风险规避
3. 周期管理
1. 概念混淆
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,如辅酶Q10对心脏仅有辅助作用,胸痛发作仍需就医
2. 过量危害
维生素A过量导致肝损伤案例显示,超量补充可能适得其反
3. 进口迷信
泰国2024年修订的维生素D标准(15μg/天)低于我国上限(10μg),盲目追求高剂量存风险
1. 建立健康档案:记录日常饮食、体检数据、保健品使用情况
2. 掌握查询技能:定期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核验产品
3. 优先食补策略:每周保证25种食材,深色蔬菜占每日摄入量1/3
4. 专业咨询机制:服用前通过医院营养科或注册营养师评估需求
科学选择保健品的关键在于"精准"而非"越多越好"。当出现持续疲劳、异常脱发等信号时,应及时就医而非依赖保健品。记住,均衡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才是健康基石,保健品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