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疮是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疾病,其症状包括便血、疼痛、瘙痒、脱垂等,严重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。面对琳琅满目的痔疮药物,患者常陷入“如何选择”“如何使用”的困惑。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,系统解析外用药与口服药的使用原则,并提供科学指导。

一、痔疮药物分类及适用场景
痔疮治疗需根据症状类型、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选择药物。临床常用药物分为三大类:
1. 外用药:直接作用于病灶,起效快
(1)栓剂

适用症状:内痔出血、混合痔内痔部分(Ⅰ-Ⅱ度)的便血和肿胀。
代表药物:肛泰栓、马应龙痔疮栓、复方角菜酸酯栓。
优势:药物直达直肠黏膜,通过局部抗炎、止血和修复作用缓解症状。研究显示,栓剂对直肠静脉丛的靶向性更强,可减少全身副作用。
正确用法:便后或睡前使用,清洁后戴指套将栓剂推入直肠2-3厘米。若栓剂过硬,可用温水软化后再使用。
(2)软膏/凝胶
适用症状:外痔肿胀、肛周皮肤瘙痒或裂损。
代表药物:马应龙麝香痔疮膏、复方角菜酸酯乳膏、熊胆痔疮膏。
优势:可覆盖肛周皮肤,形成保护膜,缓解外部症状。凝胶类(如裕坤堂痔疮凝胶)因渗透性强,更适用于肉球萎缩。
正确用法:清洁后均匀涂抹于患处,内痔需借助导管或棉签将药膏送入内。注意避免过量使用,以免刺激黏膜。
2. 口服药:改善全身症状,需谨慎使用
适用场景:
便血导致贫血(如槐角丸、地榆槐角丸);
静脉循环障碍(如地奥司明片、迈之灵);
便秘引发的痔疮加重(如麻仁润肠丸)。
注意事项:
口服药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(如恶心、腹泻)或肝肾负担,需严格遵医嘱;
避免长期使用,如痔疮胶囊连续服用不宜超过7天。
二、药物选择与使用的核心原则
1. 按痔疮类型选药
外痔:首选软膏,如肛周肿胀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,瘙痒用红霉素软膏辅助抗感染。
内痔:以栓剂为主,如出血较多时用肛泰栓,脱垂时配合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。
混合痔:联合用药,如栓剂+软膏+口服静脉增强剂,必要时结合坐浴(1:1000高锰酸钾溶液)。
2. 特殊人群用药禁忌
孕妇:禁用含麝香、冰片成分的药物(如马应龙痔疮膏),推荐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等安全性较高的外用制剂。
儿童:肛周静脉痔多由便秘引起,以调整饮食(增加膳食纤维)和局部温水坐浴为主,慎用激素类药膏。
3. 避免常见误区
误区一:“药物塞得越深越好”。
纠正:栓剂只需推入直肠2-3厘米,过度深入可能刺激肠道。
误区二:“口服药治本,外用药治标”。
纠正:外用药才是痔疮治疗的一线选择,口服药仅用于辅助。
误区三:“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”。
纠正:止血或止痛后需继续用药3-5天,防止复发。
三、药物治疗外的协同管理
1. 急性发作期的应急处理
便后疼痛:立即用温水清洁,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疼痛。
肉球脱出:侧卧位轻推回纳,外敷EKK痔疮凝胶减轻水肿。
2. 生活习惯调整
饮食:增加全谷物、蔬菜摄入,每日饮水≥1.5升,减少辛辣刺激食物。
排便:控制在3分钟内,避免久蹲用力。
运动:每日提肛运动(收缩5秒后放松,重复10次)促进血液循环。
3. 何时需就医
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诊:
药物治疗1周无效;
便血呈喷射状或伴有黏液;
剧烈疼痛伴发热(可能为肛周脓肿)。
痔疮治疗需“对症、规范、持续”。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症状选择合适剂型,并坚持用药与生活管理相结合。需牢记,药物仅能缓解症状,预防复发仍需从根源上改善排便习惯与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