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素,而关于“维生素K12”的讨论近年来逐渐增多。科学界并未将“K12”纳入维生素分类体系,这一名称可能是公众对维生素K2或B12的混淆。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维生素K与B12的功能,并澄清常见误区,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类营养素的作用及补充方式。
维生素K分为K1(叶绿醌)和K2(甲萘醌)两类。K1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(如菠菜、羽衣甘蓝),而K2由肠道细菌合成,也存在于发酵食品(如纳豆)和动物内脏中。其核心功能包括:
维生素B12(钴胺素)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,需依赖内源因子吸收。其作用包括:
部分科普内容提到的“维生素K12”可能是以下情况的误称:
1. 维生素K2的亚型:K2包含MK-4至MK-13等多种形式,其中MK-7因半衰期长更受关注。
2. 与B12的混淆:两者均参与血液相关功能,但作用机制不同。B12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,而K缺乏引发凝血障碍。
高危人群:新生儿(需注射补充)、肝胆疾病患者、长期服用抗生素者。
高危人群:素食者、老年人、胃肠道手术后患者。
维生素K:
维生素B12:
特殊人群建议:
1. 饮食多样化:采用低温烹饪(如蒸煮)保留维生素,避免过度加工。
2. 定期筛查:高危人群每年检测一次维生素水平。
3. 药物交互注意:华法林使用者需稳定K摄入量,二甲双胍可能影响B12吸收。
维生素K与B12虽名称易混淆,但功能各具特色。通过均衡饮食、针对性补充和定期监测,可有效预防缺乏症。若出现不明原因出血、疲劳或神经症状,应及时就医排查营养素水平,避免延误治疗。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科学认知,才是维系生命活力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