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,而基层治理则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党建引领、治理创新、产业赋能等举措,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效能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。本文将从治理机制、发展路径、实践案例等角度,探讨如何以实干得民心,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一、党建引领:筑牢基层治理的“主心骨”
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”,要求“保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”“着力解决年轻干部‘水土不服’问题”。在实践中,各地通过以下方式强化党建引领:
组织体系优化:如安徽省桐城市推行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,其经验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。
干部能力提升: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强调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”,要求基层干部既懂政策又通民情。驻村干部需做到“三多”:多下户调研、多争取资源、多协调关系,例如贵州丹寨通过非遗手工艺振兴,正是干部与村民深度协作的成果。
制度保障创新:上海徐汇区检察院打造“汇心检察”平台,67名检察官下沉街镇,将法治服务融入基层治理,三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6件。这启示基层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,让专业力量成为治理“助推器”。
二、治理创新: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现代化治理需要传统智慧与科技手段的结合。甘孜州泸定县“三房治理”模式将房屋作为最小治理单元,通过“车房同管”“数字赋能”实现流动人口精准管理,使龙吟半岛小区从“脏乱差”变身和谐社区。此类创新包含三个关键点:
数字化赋能:建议搭建“县-乡-村”三级数据共享平台,例如四川推广“四川科技兴村在线”App,实现农技问题实时解答。同时需警惕“数据孤岛”,避免重复建设。
参与式治理:贵州“村超”通过全民参与足球赛事,激发村民自治活力,2025年参赛队伍扩至108支,带动旅游、餐饮等产业增收。这种“体育+文化+经济”模式值得借鉴。
矛盾化解机制:坚持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如徐汇区在综治中心设立检察服务点,通过公开听证、巡回法庭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。建议推行“三清单”制度:问题清单动态更新、责任清单明确到人、进度清单公开透明。
三、产业振兴:激活乡村发展的“内生动力”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中央一号文件强调“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”,要求“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”“发展乡村旅游”。成功案例显示产业振兴需把握三个维度:
全产业链升级: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,通过“种养结合+生态循环”模式,户均年收入达17万元,其经验写入中央文件。建议推广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建立风险共担机制。
品牌化运营:湖南北湖区“唤醒老屋”计划改造西河流域700余栋老屋,打造文旅IP,让闲置资产增值30%以上。基层可建立“一村一品”认证体系,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化。
新业态培育:甘肃“唐Q大队”助农工作室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,用“抓土鸡”“炸果果”等创意内容打开市场。建议设立乡村电商孵化中心,培养“网农”人才,配套物流冷链设施。
四、生态与文化:绘就乡村宜居的“诗意画卷”
乡村振兴既要“富口袋”也要“美家园”。浙江安吉将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,实现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。此类实践启示:
环境整治长效化:四川推进“天府森林四库”建设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。建议推行“红黑榜”制度,将环境考核与村干部绩效挂钩。
文化传承活态化:安徽宏村保护徽派建筑群,开发文创产品,年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。可设立“乡村记忆馆”,组织非遗传承人驻村授艺。
公共服务普惠化:中央文件要求“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”“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站建设”。例如四川实施“农村客货邮融合”工程,让快递进村、山货出山。
五、实用建议:基层干部的行动指南
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经验,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以下可操作性建议:
1. 调研先行:践行“三必访”——困难户必访、产业户必访、乡贤必访,建立民情档案。如泸定县通过走访发现“车房同管”需求,精准破解治理难题。
2. 资源整合:用好“三张牌”:
政策牌: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机补贴等项目资金;
乡贤牌:建立在外人才库,吸引返乡创业;
科技牌:对接科研院所,如四川万安实验室助力粮油品种改良。
3. 风险防控:警惕“三过”问题:
过度负债:审慎推进集体经济发展,避免盲目举债;
过度开发:严守耕地红线,防止“非粮化”反弹;
过度形式化:减少台账报表,聚焦实事要事。
4. 传播赋能:制作“乡村故事”系列短视频,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展示治理成果,吸引社会关注。
以治理现代化书写乡村振兴答卷
从贵州“村超”的体育激情到上海松江的家庭农场,从甘孜“三房治理”的智慧实践到徐汇“汇心检察”的法治护航,无数案例证明:唯有将基层治理的根系扎进泥土,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枝叶更加繁茂。新征程上,需继续以党建引领聚民心、以治理创新破难题、以产业兴旺促共富,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