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中,薪资问题始终是矛盾的核心之一。 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或规避风险,会采取“压工资”的手段,这不仅影响员工权益,也可能触犯法律。本文将从压工资的定义、常见操作方式、法律边界及员工应对策略等角度展开分析,帮助劳动者在职场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“压工资”指企业通过延迟发放、变相扣留、拆分薪资结构等方式,减少员工实际收入或限制其离职自由的行为。根据操作手段不同,可分为以下类型:
1. 延迟发放
例如原本约定每月5日发薪,企业改为次月15日发放,导致员工实际获得上月工资的时间被延后约40天。这种操作常被包装为“行业惯例”,但本质是占用员工劳动价值的时间成本。
2. 变相扣留
以“绩效押金”“培训费”等名义扣除部分工资,或在合同中约定“离职时未发工资不予结算”。这类行为涉嫌违法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26条,此类条款因加重劳动者责任可能被认定为无效。
3. 薪资拆分
企业将工资拆分为“基本工资+绩效+补贴”,实际发放时通过调整绩效系数或取消补贴降低总额。例如某销售岗约定月薪8000元,实际发放时以“业绩未达标”为由仅支付5000元基础部分。
操作方式:
法律风险:
根据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,企业需书面明确工资标准、支付周期等,否则员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。
操作方式:
案例参考:
某餐饮企业规定每月28日发放上月工资,员工2月1日入职后,直到3月28日才收到2月工资。若员工3月离职,则需再等一个月才能结算当月工资,形成“工资押两个月”的局面。
常见套路:
根据《劳动法》第50条与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0条,以下行为明确违法:
维权依据:
1. 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
提交证据材料后,监察部门将在60日内责令企业整改。以上海为例,2024年处理的欠薪案件中,超70%通过监察程序追回工资。
2. 申请劳动仲裁
仲裁申请书需包含:企业名称、仲裁请求(如支付工资及25%赔偿金)、事实依据。全程无需支付费用,胜诉后企业拒不执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
3. 民事诉讼
适用于争议金额较大(如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12倍)或涉及股权等复杂情形,建议委托专业律师代理。
1. 警惕“阴阳合同”
部分企业要求员工签署两份合同,一份低薪合同用于备案,另一份口头承诺高薪。务必以书面合同为准,录音、微信记录等可作为补充证据。
2. 离职时的工资结算
根据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,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时,企业应在终止手续当日结清工资。若企业要求“下月统一发放”,可当场拒绝并投诉。
3. 灵活应对HR话术
薪资是劳动者生存权的直接体现,企业任何形式的“压工资”行为都需受到法律约束。劳动者既要提高证据意识,也要善用“劳动仲裁+监察投诉”双重维权路径。只有主动捍卫自身权益,才能推动职场环境的公平化与法治化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