泌尿系统X线平片(KUB)作为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,在结石筛查与诊断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。其通过X射线的物理特性,快速捕捉泌尿系统解剖结构中的异常密度影,为临床医生提供直观的影像依据。
一、KUB检查的定义与基本原理
KUB是英文“Kidney(肾脏)、Ureter(输尿管)、Bladder(膀胱)”的缩写,即通过腹部X线平片观察这三个器官的形态、位置及是否存在异常高密度影(如结石)。其核心原理基于X射线的穿透性与组织密度差异:
阳性结石(如草酸钙、磷酸钙结石)因含钙量高,可阻挡X线穿透,在平片上呈现白色高密度影。
阴性结石(如尿酸、胱氨酸结石)因密度低,通常无法直接显影,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(如CT、超声)辅助诊断。
检查范围覆盖第11胸椎至耻骨联合,可同步观察腰大肌、骨骼结构及腹腔内气体分布,间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解剖异常。
二、KUB检查的临床应用场景

1. 泌尿系统结石的筛查与定位
典型表现:结石在平片上呈颗粒状、鹿角形或条状高密度影,直径≥2mm的阳性结石检出率可达90%以上。
适用人群:突发腰痛伴血尿、既往结石病史需复诊的患者。
2. 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
感染或炎症:腰大肌阴影模糊可能提示腹膜后感染或肾周脓肿。
肿瘤或钙化:异常软组织肿块或钙化灶可提示肿瘤可能,但需结合增强CT或MRI进一步确认。
3. 术前与术后评估
术前确定结石位置、数量,辅助制定手术方案(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)。
术后复查结石残留或复发情况。
三、KUB检查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
1. 检查前准备

饮食控制:检查前1天避免摄入产气食物(如豆类、牛奶),减少肠道气体干扰。
肠道清洁:必要时服用缓泻剂或灌肠,提高影像清晰度。
穿着要求:去除金属饰品、纽扣等异物,穿着无金属配件的宽松衣物。
2. 检查步骤
体位:仰卧位,双臂置于身体两侧,双腿自然伸直。
拍摄参数:管电压80-90kV,管电流10-20mAs,采用滤线栅减少散射。
呼吸配合:曝光时呼气后屏气,减少膈肌运动伪影。
3. 结果解读要点

结石特征:大小、形态、位置(如输尿管结石多位于生理狭窄处)。
间接征象:肾轮廓增大提示积水,腰大肌阴影消失提示感染。
四、KUB检查的优缺点分析
优势
便捷经济:单次检查费用低,耗时短(约5分钟),适合基层医院普及。
低辐射:辐射剂量约0.7mSv,低于CT平扫(约3-10mSv)。
动态观察:可通过多体位摄片(如侧位、斜位)判断结石移动性。
局限性
阴性结石漏诊:尿酸结石等低密度病变需依赖CT或超声。
肠道干扰:粪便或气体可能掩盖小结石,造成假阴性。
五、实用建议:如何提高KUB检查的准确性
1. 优化肠道准备:检查前3天口服活性炭片吸附肠道气体,或采用低渣饮食。
2. 联合影像学检查:
疑似阴性结石时,首选低剂量CT(检出率近100%)。
复杂病例可结合超声评估肾积水程度。
3. 随访策略:结石患者每6-12个月复查KUB,监测复发风险。
六、KUB与其他影像技术的对比选择

| 检查手段 | 适用场景 | 优势 | 局限性 |
|--|--|--||
| KUB | 阳性结石筛查、术后随访 | 快速、低成本、低辐射 | 无法显示阴性结石、受肠道干扰 |
| 超声 | 孕妇、儿童首选 | 无辐射、可评估肾功能 | 输尿管中段结石检出率低 |
| CT | 复杂结石、急诊评估 | 高分辨率、三维重建 | 辐射剂量较高、费用昂贵 |
| MRI | 肾功能不全者、肿瘤鉴别 | 无辐射、软组织对比度高 | 对钙化灶不敏感、检查时间长 |
七、未来发展方向
随着影像技术进步,KUB的临床应用逐渐被CT取代,但其在低资源地区和初筛场景中仍不可替代。未来可能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自动标记可疑钙化灶,减少漏诊率。
KUB检查凭借其经济性与便捷性,仍是泌尿系统疾病筛查的基石。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影像组合方案,实现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。患者则应充分理解检查意义,配合做好肠道准备与定期随访,最大限度发挥KUB的临床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