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伤后的疼痛与感染风险是患者面临的双重挑战,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不仅能缓解症状,还能加速愈合、减少并发症。以下指南结合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,为不同烧伤程度及人群提供科学用药建议。
烧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方案。根据烧伤深度和范围可分为:
1. 轻度烧伤(Ⅰ度及浅Ⅱ度):仅累及表皮或部分真皮层,皮肤发红、疼痛,可能出现小水疱。居家护理为主,需预防感染。
2. 中重度烧伤(深Ⅱ度及以上):伤及真皮深层或全层皮肤,创面苍白、皮革样,可能伴随组织坏死。需及时就医,结合抗生素与专业清创。
急救处理要点:
烧伤用药需区分“抗炎镇痛”与“抗感染”两类,避免混淆:
1.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
2. 局部镇痛药膏
烧伤后皮肤屏障破坏,感染风险极高,需根据创面情况选择:
1. 轻度感染预防
2. 中重度感染治疗
特殊提示: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,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。
1. 避免激素类药膏:如氢化可的松,可能抑制免疫、延缓愈合。
2. 禁用酒精消毒:刺激性液体加重组织损伤,推荐碘伏或生理盐水清洁。
1. 儿童:
2. 孕妇/哺乳期:
3. 慢性病患者:
1. 换药频率:未感染创面每1~2天更换敷料,分泌物多时每日更换。
2. 包扎技巧:纱布松紧适度,关节部位用网状绷带固定,避免摩擦。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:
1. 抗瘢痕治疗:愈合后使用硅酮凝胶或压力衣,持续6~18个月。
2. 功能锻炼:烧伤涉及关节时,每日进行被动拉伸,防止挛缩。
烧伤治疗是疼痛控制、感染预防与功能恢复的综合工程。轻度烧伤可通过规范用药和护理自愈,中重度病例务必及时就医。记住: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以医学评估为前提,切勿因焦虑而过度治疗。保持创面清洁、营养均衡(高蛋白、维生素C摄入)和定期随访,是加速康复的三重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