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的“隐形推手”,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“少吃油腻”的层面。事实上,约40%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数值看似正常,却已面临极高风险。如何科学选择药物,平衡疗效与安全性?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和临床实践,为不同人群提供实用建议。
1. 他汀类药物:降脂治疗的“金标准”
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,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,是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。根据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年)》,中等强度他汀(如阿托伐他汀20mg、瑞舒伐他汀10mg)是多数患者的起始选择,可使LDL-C降低30%-50%。需注意的是,他汀的疗效与剂量非线性相关,剂量倍增仅额外降低6%的LDL-C,但不良反应风险显著增加。
2. 非他汀类药物:精准补充的“第二梯队”
1. 糖尿病患者:LDL-C控制更严格
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常表现为TG升高和HDL-C降低。指南建议,无论基线LDL-C水平如何,糖尿病患者均应启动他汀治疗,目标值为<1.8 mmol/L(ASCVD高危)或<1.4 mmol/L(ASCVD极高危)。若合并高TG,可联用贝特类或EPA制剂。
2. 老年人:安全性优先,避免过度治疗
≥75岁老年人需谨慎评估肝肾功能。他汀应选择亲水性药物(如普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),起始剂量减半,并定期监测肌酸激酶和转氨酶。对于一级预防,若既往无ASCVD,不推荐常规使用他汀;二级预防则需长期维持治疗,必要时联用依折麦布。
3.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:禁用他汀,优选生活方式干预
他汀类药物可能致畸,孕妇及计划妊娠者禁用。哺乳期女性若必须降脂,可选择胆汁酸螯合剂(如考来烯胺),但需监测营养吸收。
4. 慢性肾脏病(CKD)患者:剂量调整与联合治疗
CKD患者是他汀相关肌病的高危人群。建议eGFR<30 mL/min/1.73m²时避免大剂量他汀,可联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。
1. 他汀+依折麦布:经济高效的“黄金组合”
研究显示,联合治疗可使LDL-C额外降低20%-25%,且不良反应风险未显著增加。适用于他汀单药治疗3个月后仍未达标者。
2. 他汀+PCSK9抑制剂:突破“难治性高血脂”
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ASCVD复发患者,联合治疗可使LDL-C降至<1.0 mmol/L,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达50%。
3.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
根据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年)》,LDL-C目标值需结合ASCVD风险分层:
非HDL-C(总胆固醇减去HDL-C)可作为次要目标,其达标值= LDL-C目标值+0.8 mmol/L。
1. 定期检测
2. 生活方式干预
3. 何时就医?
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就诊:
高血脂管理需兼顾规范性与个体化,既要“达标”,也要“安全”。通过分层评估、动态监测和合理用药,患者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。记住:药物是工具,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。从今天起,迈出科学控脂的第一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