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癫痫发作时,孩子可能突然倒地、抽搐、口吐白沫,这种场景常让家长惊慌失措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新增约40万癫痫患者,其中儿童占比高达60%。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不仅能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,更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到急救操作,系统梳理家长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。
儿童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多样,需与普通抽搐区分。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:
1. 意识障碍:突然目光呆滞、呼之不应,或短暂失去意识
2. 运动异常:肢体不自主抽动、强直,可能伴随突然跌倒
3. 感官异常:出现幻听、幻视或异常嗅觉
4. 自主神经症状:面色青紫、瞳孔散大、呼吸暂停
5. 口部表现:牙关紧闭、流涎或口吐白沫
6. 发作后状态:清醒后出现疲劳、意识模糊或短暂失忆
注意: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突然点头、抱球样动作等不典型症状。
● 快速移除周围尖锐物品(如桌椅、玻璃制品)
● 将孩子平移至平坦地面,远离水域、楼梯等危险区域
● 用衣物、软垫保护头部,防止撞击硬物
禁忌:不可强行拖拽或抱起移动中的患儿,避免关节脱位。
● 侧卧防窒息:将孩子身体转向一侧,头部微后仰,利于分泌物自然流出
● 解开束缚:快速松解衣领、腰带等紧身衣物
● 清理口腔:用软布轻拭口鼻分泌物,勿强行撬嘴
关键细节:若患儿佩戴假牙需立即取出,但牙齿紧闭时切勿强行塞入压舌板。
● 肢体保护:在抽搐肢体旁垫软物缓冲,避免按压或捆绑
● 温度管理:高热患儿(>38.5℃)可物理降温,用温水擦拭大动脉处
● 安全监护:至少1人全程陪护,防止发作后无意识行走导致二次伤害
数据支持:约75%的癫痫相关损伤源于不当按压和硬物碰撞。
● 时间轴记录:开始时间、持续时长、终止时间
● 症状:抽搐部位(单侧/全身)、眼球偏斜方向、面色变化
● 视频采集:用手机拍摄15-30秒发作过程,注意聚焦面部和肢体
医疗价值:详实的发作记录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40%。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:
1. 首次发作或孕妇/婴幼儿发病
2. 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
3. 短时间(24小时内)反复发作≥3次
4. 伴呼吸困难、外伤或意识不清超过30分钟
5. 发作后出现高热、呕吐等异常症状
注意:送医途中仍需保持侧卧位,携带患儿日常用药及发作记录。
1. 药物控制
● 一线用药:鼻喷雾剂(5岁以上)、口腔粘膜制剂
● 维持治疗:丙戊酸钠、左乙拉西坦等,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
2. 病因治疗
通过脑电图、MRI等检查明确病因,如感染需抗炎,代谢异常需纠正电解质。
3. 生活管理
● 保证每日9-10小时睡眠,避免过度疲劳
● 限制电子屏幕时间(每日≤1小时),减少光敏刺激
● 建立规律饮食,适量补充维生素B6、镁元素
1. 用药依从性:定时定量服药,漏服后勿双倍补服
2. 定期复诊:每3个月复查血药浓度,每6个月进行脑电图监测
3. 应急培训:家庭成员均需掌握急救流程,学校需配备急救包
4. 心理支持:通过绘画治疗、团体辅导缓解病耻感
癫痫不是绝症,80%患儿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控制。家长既要掌握"五步急救法"化解危机,更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。记住这个急救口诀:"侧卧清气道、松衣防咬伤、记录详情况、超时送医忙"。当意外来临时,科学的应对就是给孩子最坚实的生命防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