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库存成本高企、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,寄售模式凭借其独特的“先使用后结算”机制,成为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重要选择。无论是制造业的零配件采购,还是零售行业的商品流通,这一模式通过重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,为企业与供应商创造了双赢空间。本文将从核心逻辑、实操流程到行业应用,全面解析这一模式的运作法则。
一、寄售模式的核心逻辑与价值定位
1. 定义与本质
寄售模式(Consignment)是一种供应商将货物提前存放于采购方指定地点(如仓库或生产线旁),采购方在消耗或销售后按实际使用量结算的商业模式。其核心特点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阶段性分离:在货物未被消耗前,所有权归属供应商;使用后,采购方才承担支付义务。
2. 与传统采购的差异
库存归属:传统采购下,货物入库即转为采购方资产;寄售模式下库存始终属于供应商。
资金占用:传统模式需预付货款,而寄售仅在实际消耗时产生应付账款。
风险分配:供应商需承担库存积压、价格波动风险,采购方则降低资金压力。
3. 适用场景
高价值、低周转物料(如汽车零部件、工业设备配件)。
标准化商品(如螺丝、电子元件)或需求波动大的产品。
零售业长尾商品(如艺术品、限量款商品)。
二、寄售模式的运作流程拆解

以制造业采购为例,完整流程可分为以下阶段:
1. 协议与系统配置
合同条款:明确结算周期(如月结)、价格调整机制、退换货规则。
ERP系统设置:在SAP等系统中创建“寄售库存”分类,隐藏采购订单的价格与发票页签,绑定采购信息记录以自动获取结算价格。
2. 库存预存与验收
供应商根据需求预测将货物运送至采购方仓库,生成《预存物资入库单》。
采购方质检部门抽检,不合格品退回,合格品进入“寄售库”(库存类型标记为K)。
3. 领用与结算触发
车间根据生产计划领用物料,系统自动生成移动类型为411K的凭证,将库存从“寄售”转为“自有”。
触发结算的条件包括:
时间驱动:固定周期(如每月25日)汇总消耗量。
数量驱动:达到约定用量阈值后自动生成《结算通知单》。
4. 财务处理与风险控制
结算时,系统调用采购信息记录中的价格生成应付账款,避免人为错误。
若市场价格波动超过合同约定幅度,需启动价格重谈判机制。
三、寄售模式的优劣势与风险防范
1. 核心优势
采购方收益:
实现“零库存”目标,减少资金占用。
灵活应对紧急订单,缩短交付周期。
供应商收益:
深度绑定客户需求,提升市场份额。
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。
2. 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
| 风险类型 | 具体表现 | 解决方案 |
|-|--|--|
| 库存贬值风险 | 市场价格下跌导致货物价值缩水 | 合同中约定价格保护条款 |
| 信息不对称风险 | 实际消耗数据与供应商记录不一致 | 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|
| 法律纠纷风险 | 货物损坏责任归属争议 | 明确仓储期间的保险责任方 |
| 现金流压力转移 | 供应商资金周转周期延长 | 提供供应链金融工具支持 |
四、企业实施寄售模式的实用建议

1. 选择合适物料与供应商
优先选择标准化程度高、质量稳定的产品,避免定制化物料。
供应商评估需增加财务健康度指标,确保其承受库存占用的能力。
2. 信息系统优化要点
在ERP中独立设置寄售库存视图,避免与自有库存混淆。
启用自动化对账功能,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误差。
3. 合同条款设计技巧
引入价格联动条款:大宗商品可约定与市场指数的浮动定价。
设置最低周转率要求:若库存滞销超期,允许采购方强制结算或退货。
4. 员工培训与文化适配
针对仓储人员:建立寄售库存的双签制度(采购方与供应商代表共同确认)。
针对财务人员:培训寄售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则(如暂估入库与应付账款匹配)。
五、行业创新案例与未来趋势
1.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
IoT+寄售库存:三一重工在泵车配件管理中植入RFID芯片,实时监控库存状态并自动触发补货。
动态定价模型:某汽车厂商通过AI预测零部件需求,自动调整寄售库存的结算价格。
2. 零售业的模式突破
抢购寄售模式:电商平台通过“限时溢价+贡献值冻结”机制,将商品寄售与用户裂变结合(如每日6%价格递增,用户仅支付溢价部分)。
艺术品NFT寄售:画廊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艺术品的数字化寄售,解决真伪与版权追溯难题。
3. 可持续发展方向
绿色寄售:鼓励供应商使用可回收包装,采购方按环保绩效给予结算优惠。
共享库存网络:多个企业共建区域寄售仓,降低物流成本(如医疗器械区域性协同仓)。
寄售模式绝非简单的库存转移游戏,而是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重构供应链合作关系。成功的实施既依赖于清晰的流程设计(如ERP系统的精准配置),也离不开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(如动态定价与数据透明)。对于中小企业,建议从单一品类试点起步;对于行业龙头,则可探索与金融、技术结合的创新形态。在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浪潮下,这一古老商业模式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