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,典型症状包括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、疱疹及发热。由于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、飞沫及污染物传播,家庭护理与外用药的科学选择对缓解症状、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。本文从症状识别、用药原则、护理技巧及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指导,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应对疾病。
手足口病的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手、足、臀部及口腔黏膜的斑丘疹、疱疹,疱疹周围常伴红晕,内含少量浑浊液体,一般不伴瘙痒或疼痛。但需注意:
1. 口腔症状: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,导致吞咽疼痛、拒食,婴幼儿可能出现流涎、烦躁等表现。
2. 皮疹特点:部分病例仅表现为单一部位皮疹,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性分布。
3. 特殊形态:近年CV-A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可能呈现大疱样改变,需与湿疹、水痘鉴别。
1. 止痒收敛剂
2. 抗病毒外用制剂
3. 抗菌防护剂
1. 皮肤护理
2. 口腔护理
3. 环境管理
4. 症状监测
5. 隔离防护
1. 婴幼儿:优先选择无刺激的外用药,如炉甘石洗剂;母乳喂养者可少量多次哺乳以补充水分。
2. 孕妇: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洗手,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尽早就医,避免自行用药。
3. 免疫缺陷者: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口服抗病物,密切监测并发症。
1. 疫苗接种:EV71灭活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,建议6月龄-5岁儿童接种2剂。
2. 卫生习惯:教导儿童“七步洗手法”,饭前便后、外出归家后均需执行。
3. 托幼机构防控:晨检时重点检查手、足、口腔,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。
手足口病虽多为自限性疾病,但科学护理能显著缩短病程、减少痛苦。家庭护理需把握“对症用药、预防感染、及时预警”三大原则,同时通过疫苗接种和环境卫生管理降低传播风险。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神经系统异常,务必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