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沟炎是皮肤沿指(趾)甲两侧形成的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,常伴随红肿、疼痛甚至化脓,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、病因分析、科学用药及预防措施等方面,为患者提供实用指导。
一、甲沟炎的症状与诊断

1. 典型症状
早期:局部红肿、压痛,甲周皮肤温度升高,可能伴随轻微渗液。
进展期:肿胀加重,甲下或甲周可见脓液积聚,疼痛剧烈,部分患者出现甲板变色或增厚。
慢性期:甲周反复红肿,肉芽组织增生,甲形态异常(如沟槽、隆起)。
特殊人群差异:儿童常因啃咬指甲或倒刺引发感染;孕妇需慎用口服抗生素;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厌氧菌感染,病程更长。
2. 自我诊断与就医指征
居家观察:若红肿局限且无发热,可尝试局部处理。
立即就医:出现畏寒、发热、脓液扩散至甲床下,或慢性反复感染(超过2周未愈)。
二、甲沟炎的致病因素

1. 常见诱因
外伤:剪甲过短、拔倒刺、嵌甲等导致皮肤屏障破坏。
感染:细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)为主,真菌(白色念珠菌)次之。
生活习惯:长期穿挤脚鞋、频繁接触水或化学物质。
2. 易感人群
青少年(剪甲不当)、女性(美甲损伤)、免疫功能低下者(糖尿病、长期用激素)。
三、甲沟炎的药物治疗方案
(一)外用药选择
1. 细菌性感染
早期红肿未化脓:碘伏消毒后,外用莫匹罗星软膏(百多邦)或夫西地酸乳膏,每日2-3次。
化脓期:双氧水冲洗脓腔,再涂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或红霉素软膏,纱布包扎防污染。
辅助疗法:鱼石脂软膏可消肿,金黄散调凡士林外敷促进愈合。
2. 真菌性感染
症状特点:甲周脱屑、甲板增厚或变色。
用药建议:硝酸咪康唑乳膏、酮康唑乳膏,每日1-2次,持续4周以上。
3. 草本与特殊制剂
复甲中臣(含儿茶、紫草等)可用于溃破肉芽收缩,适合敏感皮肤。
(二)口服药物适用情况
1. 细菌感染严重或全身症状
首选青霉素类(阿莫西林)或头孢类(头孢克肟),疗程5-7天。
替代方案:大环内酯类(阿奇霉素)适用于青霉素过敏者。
2. 合并厌氧菌感染
甲硝唑或替硝唑联用,常见于糖尿病患者。
3. 真菌性甲沟炎
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,需监测肝功能。
(三)特殊人群用药禁忌
孕妇:避免口服特比萘芬、甲硝唑;外用莫匹罗星相对安全。
儿童:慎用含激素药膏;2岁以下避免口服四环素类。
肝肾功能不全者:调整口服抗真菌药剂量,避免长期用红霉素。
四、分级治疗与应急处置
1. 居家处理步骤
清洁:温盐水浸泡患处10分钟,每日3次。
消毒:碘伏擦拭后涂抹抗生素软膏,覆盖无菌纱布。
缓解疼痛:布洛芬口服(非化脓期)。
2. 需专业干预的情况
脓肿切开引流:局部下清除脓液,保留甲床。
部分拔甲:仅切除感染侧1/3甲板,减少复发。
五、预防与长期管理
1. 日常防护
正确剪甲:保留1-2毫米白色甲缘,避免圆弧形修剪。
鞋袜选择:宽松透气,避免压迫趾甲。
手部护理:洗手后涂抹凡士林,减少倒刺。
2. 高危人群建议
糖尿病患者:定期检查足部,及时处理微小伤口。
美甲爱好者:减少化学溶剂使用,避免过度推剪角质层。
3. 复发应对
慢性甲沟炎:联用抗真菌药与激素类软膏(如曲安奈德)。
甲沟成形术:适用于反复嵌甲伴肉芽增生者。
六、总结与行动建议
甲沟炎的治疗需根据感染阶段、病原体类型及个体差异综合决策。轻度感染通过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,而复杂病例需及时就医。日常预防远胜于治疗,尤其需纠正不良修甲习惯。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全身反应,请立即联系专科医生,避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