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,长江下游南岸,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,也是皖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。这座城市因铜得名、以铜而兴,采冶铜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,素有“中国古铜都”当代铜基地”之称。作为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,铜陵的行政区划演变与地理特征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,也与居民的健康资源分布、医疗可及性息息相关。
一、铜陵市行政区划解析

铜陵市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,逐步形成当前“三区一县”的格局。
1. 历史沿革
铜陵的建置史可追溯至南唐保大九年(公元951年)设立的铜陵县。现代行政区划的成型则始于1956年铜官山市的设立,后于1958年更名为铜陵市。1974年,原属池州地区的铜陵县划归铜陵市管辖,2015年安庆市枞阳县划入,形成现有格局。这一调整使铜陵市面积从1200平方公里扩展至3000平方公里,人口从74万增至170万,为医疗资源的全域布局奠定基础。
2. 现行行政区划
铜陵市现辖3个市辖区(铜官区、郊区、义安区)和1个县(枞阳县),市驻铜官区:
铜官区:行政中心所在地,集中了铜陵市主要三级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,如铜陵市人民医院、妇幼保健院等。该区面积145平方公里,人口45.2万,医疗资源密度最高。
义安区:由原铜陵县改制而来,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,下辖6镇2乡,承担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。
郊区:包含大通镇、铜山镇等沿江城镇,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,医疗机构分布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大。
枞阳县:2015年划入后,新增乡镇卫生院22所,填补了铜陵北部基层医疗网络的空白。
3. 区划调整对健康服务的影响
2015年枞阳县的并入推动了医疗资源的跨区域整合。例如,铜陵市通过“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+县域医共体”模式,将市级三甲医院与枞阳县中医院、乡镇卫生院联动,实现CT等大型设备共享和专家下沉。这种“以市带县”的架构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难题。
二、地理位置与健康资源分布特征
铜陵市位于东经117°35′—118°09′、北纬30°45′—31°09′之间,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其年均气温16.2℃,年降水量1384.7毫米。这种地理环境既塑造了居民的健康风险特征,也影响了医疗设施的布局。
1. 地形与疾病谱关联
沿江平原区(铜官区、郊区部分):地势低平,水系发达,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集中于此。近年来通过钉螺消杀和健康教育,发病率已显著下降。
丘陵地带(义安区、枞阳县):夏季高温高湿,易引发中暑和虫媒传染病。乡镇卫生院普遍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和登革热快速检测试剂。
矿区(铜官山、狮子山):长期采矿作业曾导致尘肺病高发,现通过职业健康监测和企业医保专项补贴进行防控。
2. 交通网络与急救体系
铜陵坐拥131.3千米长江岸线,铜陵港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。这一地理优势使得:
水上急救:市急救中心与长江海事局合作,在长江沿岸设立3个水上医疗救援点,配备快艇和便携式除颤仪。
陆路枢纽:宁安高铁、京台高速贯穿全境,铜陵站至合肥、南京车程均在1.5小时内,为重病患者转诊至省级医院提供便利。
3. 医疗资源空间分布
铜陵市医疗机构呈现“核心—边缘”梯度分布:
铜官区: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28.7人,床位数68.2张,远高于全市平均的19.5人和52.3张。
枞阳县:通过“县乡村一体化”医共体建设,乡镇卫生院CT配置率从2015年的9%提升至2023年的82%。
特殊群体服务:孕妇产检“绿色通道”覆盖所有社区服务中心,铜官区妇幼保健院提供免费唐氏筛查。
三、健康服务实用指南
基于铜陵市行政区划与地理特征,居民可针对性采取健康管理措施:
1. 急症处理建议
中暑:夏季郊区农田作业者若出现头晕、呕吐,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用湿毛巾冷敷颈部。义安区钟鸣镇卫生院的“移动降温包”可免费领取。
外伤:矿区工作者发生砸伤时,应先固定伤肢,拨打市职业病防治院24小时热线。
2. 就医选择策略
三级医院:铜官区的市人民医院、中医院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,建议通过“健康铜陵”微信公众号预约。
基层机构:枞阳县浮山镇卫生院的针灸科对慢性疼痛疗效显著,郊区大通镇卫生院的血吸虫病筛查每周三开放。
3.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孕妇:铜官区、义安区提供免费叶酸发放,枞阳县孕妇可申请“孕产妇专车”接送产检。
慢性病患者:高血压患者可在社区签约家庭医生,郊区居民通过“智能血压计+APP”实现远程监测。
4. 健康资源查询途径
市卫健委官网实时更新医疗机构地图。
“皖事通”APP的“医疗导航”模块可查询各区县医院候诊人数、药品库存。
铜陵市“襟江含湖”的地理格局与精细化行政区划,共同构建了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。从铜官区的三甲医院到枞阳县的村卫生室,从长江畔的急救点到矿区的职业健康站,这座城市的医疗网络正朝着“15分钟健康服务圈”的目标稳步迈进。居民只需善用本地资源,便能有效应对各类健康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