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不调是女性生殖健康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,全球约30%的女性曾因月经异常就医。对于普通患者而言,面对“月经不调”这一模糊症状,常陷入“是否需检查”“如何检查”“结果怎么看”的困惑。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,聚焦B超检查的核心作用,解析其适应症、操作要点及结果解读,帮助公众科学理解这一关键诊断工具。
月经不调的复杂性体现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因。以下情况建议优先进行B超检查:
1. 经期异常延长或出血量大:若月经持续7天以上或单日出血量超过80ml(约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),需排查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病变。
2. 月经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:如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,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或卵巢功能衰退。
3. 突发性闭经或痛经加重:需排除卵巢囊肿、子宫腺肌症等疾病。
4. 备孕困难或反复流产:B超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(窦卵泡数量)及子宫形态是否异常。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:
现代超声技术通过高频探头(5-12MHz)可清晰显示0.1mm级别的结构变化,其核心观察指标包括:
1. 子宫大小与位置:
2. 子宫内膜动态监测:
| 月经周期阶段 | 正常厚度范围 | 临床意义 |
|--|--|-|
| 卵泡期(经后) | 4-8mm | 过薄(<4mm)提示内膜损伤,过厚(>8mm)需排查增生 |
| 排卵期 | 9-12mm | 最佳着床厚度,持续>15mm警惕息肉 |
| 黄体期 | 10-16mm | >16mm伴异常出血需诊刮排除癌变 |
3. 子宫肌层异常:
1. 窦卵泡计数(AFC):
2. 卵泡发育追踪:
3. 多囊卵巢诊断:
需满足以下3项中2项:
| 检查方式 | 适用人群 | 优势 | 局限性 |
|-|-||--|
| 经腹B超 | 无性生活者 | 无创、舒适 | 需憋尿,肥胖者成像模糊 |
| 经B超 | 有性生活者 | 分辨率高(0.1mm)、无需憋尿 | 经期操作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|
| 三维超声 | 复杂病例 | 立体显示畸形、粘连 | 费用较高、普及度低 |
1. 常规检查:月经干净后3-7天(避免内膜脱落干扰)。
2. 特殊需求:
1. 经腹B超准备:
2. 经B超禁忌:
1. 子宫内膜增厚(>16mm):
2. 卵巢囊肿分类处理:
| 类型 | 超声特征 | 处理原则 |
||-|-|
| 生理性 | 单房、壁薄、<5cm | 3个月后复查 |
| 巧克力囊肿 | 均匀点状回声 | 抗炎+GnRH治疗 |
| 畸胎瘤 | 混合回声(毛发、脂肪) | 腹腔镜切除 |
3. 多囊卵巢管理:
B超需联合以下检查提高诊断精度:
1. 携带既往检查报告(对比病变变化)
2. 穿着宽松衣物(避免连体衣)
3. 记录最近3次月经起止日期
1. 月经日记法:使用APP记录周期、经量(以卫生巾使用量估算)、痛经程度。
2. 基础体温监测:排卵后体温上升0.3-0.5℃持续14天,异常波动提示黄体功能不足。
出现以下情况需24小时内就医:
月经不调的B超检查不仅是诊断工具,更是健康管理的起点。建议育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,如同“乳腺自查”般纳入常规健康维护。通过科学的影像评估与个体化干预,绝大多数月经异常问题可获得有效控制,为女性生殖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