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,保健品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数据显示,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,预计2027年将超4000亿。虚假宣传、会销骗局等问题频发,尤其老年群体成为重灾区。本文将从科学认知、选购技巧、防骗指南及人群差异等角度,为公众提供一份权威的保健品使用指南。
1. 定义与分类
保健品(保健食品)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品,需通过国家严格审批,标注“蓝帽子”标志及批准文号。其核心功能是调节机体机能,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。按功能可分为:
2. 与药品的界限
保健品需明确标注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,且不得宣称疗效。例如,辅助降血糖的保健品无法替代胰岛素等药物。若商家混淆概念,需警惕虚假宣传。
1. 认准标识,验证资质
案例:某品牌护肝片宣称“治愈酒精肝”,但未标注蓝帽子,经查询无备案记录,实为普通食品,涉嫌违法。
2. 按需选择,理性消费
3. 渠道正规,留存凭证
优先选择药店、官方旗舰店等渠道,线上购买时核实电商平台资质。避免通过会销、微商等无保障途径购买。
1. 常见套路解析
案例:某会销组织以“干细胞疗法”为噱头,销售每盒万元保健品,实际成分为普通蛋白粉,涉案金额超千万元。
2. 防骗行动指南
1. 老年人
2. 孕妇与儿童
3. 慢性病患者
1. 科学服用
2. 效果监测
针对“健康护航-会销专家力荐”等活动,建议采取以下策略:
1. 核实资质:要求主办方出示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》及会销备案证明。
2. 价比三家:通过电商平台对比同款产品价格,避免虚高溢价。
3. 优先试用:选择提供小包装试用的品牌,降低试错成本。
保健品是健康管理的辅助工具,而非治病良方。公众需牢记“认蓝帽、查备案、按需选、避会销”的原则,结合科学饮食与运动,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护航。如遇消费纠纷,可拨打12315维权,共同净化市场环境。
参考资料:
1. 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及政策动态
2. 保健食品标识与选购要点
3. 会销骗局案例与防范指南
4. 特殊人群使用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