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常让人措手不及,而合理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。本文将从痛风的症状、病因切入,解析不同阶段的用药策略,并结合安全用药的核心注意事项,帮助患者科学应对这一慢性代谢性疾病。

一、痛风的症状与诊断要点
痛风的核心病因是体内尿酸代谢异常,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,引发炎症反应。典型症状包括:
1. 急性发作期:单侧第一跖趾关节(大脚趾)突发红肿热痛,疼痛常于夜间或清晨加剧,48小时内达到峰值。
2. 慢性期:反复发作后,关节可能出现痛风石(尿酸盐结节),甚至导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损伤。
诊断依据:结合血尿酸水平(男性>420μmol/L,女性>360μmol/L)、关节液尿酸盐结晶检测及影像学检查(如超声显示“双轨征”)。
二、急性痛风发作期的药物选择与策略
1.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
作用:抑制炎症反应,缓解疼痛和肿胀。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、双氯芬酸钠、塞来昔布等。
适用人群:轻中度疼痛且无严重胃肠道或心血管疾病者。
注意事项:选择性COX-2抑制剂(如塞来昔布)对胃肠黏膜损伤较小,但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。
2. 秋水仙碱
作用机制:抑制炎症细胞趋化,减少尿酸结晶引发的炎症反应。
用法调整:传统大剂量方案(如首剂1mg后每1小时追加0.5mg)因副作用大已被淘汰;现推荐低剂量方案(0.5mg每日3次),安全性更高。
禁忌症: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,用药期间若出现腹泻需立即停药。
3. 糖皮质激素
适用场景:NSAIDs或秋水仙碱无效、多关节受累或合并肾功能不全者。
用法:口服泼尼松(20-30mg/天)或关节腔内注射地塞米松,疗程不超过7天。
治疗原则:急性期用药需在24小时内启动,若48小时仍未缓解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,需及时就医。
三、降尿酸治疗:长期管理的核心
1. 降尿酸药物分类与选择
抑制尿酸生成药物
别嘌醇:一线药物,需从小剂量(50-100mg/天)起始,逐渐增量至300-600mg/天。用药前建议检测HLA-B5801基因,阳性者禁用(过敏风险高)。
非布司他:适用于别嘌醇不耐受者,降尿酸效果更强,但需警惕心血管事件风险(尤其合并心脏病者)。初始剂量20mg/天,最大剂量80mg/天。
促进尿酸排泄药物
苯溴马隆: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发挥作用,需保证每日饮水>2L以预防尿路结石。禁用于肾结石或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。
2. 降尿酸治疗目标
一般患者血尿酸应<360μmol/L,合并痛风石者需降至<300μmol/L。
治疗初期可能诱发急性发作,需联合小剂量秋水仙碱(0.5mg/天)或NSAIDs预防。
四、安全用药的五大注意事项
1. 剂量个体化:老年、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,如别嘌醇在eGFR<30ml/min时禁用,非布司他需减量。
2.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:
利尿剂(如呋塞米)可能升高血尿酸,需权衡利弊。
苯溴马隆避免与抗结核药(吡嗪酰胺)联用。
3. 监测副作用:
NSAIDs定期检查胃肠功能及心血管指标。
别嘌醇用药初期需关注皮疹、肝功能异常。
4. 特殊人群用药:
孕妇避免使用秋水仙碱和降尿酸药,急性期可短期用泼尼松。
儿童痛风罕见,需排除遗传性疾病后谨慎用药。
5. 生活方式协同:低嘌呤饮食(减少红肉、海鲜、酒精)、每日饮水>2L、控制体重可增强药物疗效。
五、患者常见误区与行动建议
1. 误区纠正:
“痛风不痛就不吃药”: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仍需干预,以预防器官损伤。
“依赖止痛药治本”:急性期药物仅缓解症状,降尿酸治疗才是根本。
2. 紧急处理建议:
急性发作时抬高患肢、局部冷敷,并立即服用NSAIDs或秋水仙碱。
若48小时内无缓解,或出现发热、多关节疼痛,需急诊排除感染。
3. 长期管理计划:
每3个月监测血尿酸及肝肾功能,根据结果调整药物。
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者需综合管理代谢指标。
痛风虽无法根治,但通过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,患者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、延缓并发症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、个体化治疗和长期依从性管理。若您正处于疾病困扰中,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,切勿自行增减药物或听信偏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