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气管扩张症(简称支扩)是一种以支气管不可逆性扩张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、大量脓痰、反复咯血及呼吸道感染。近年来,我国支扩患病率以年均32.8%的速度上升,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住院费用显著增加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支扩的药物治疗策略正从“一刀切”模式转向基于病理生理机制和患者表型的精准治疗。本文将从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角度,解析支扩用药的最新进展。
支扩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“恶性漩涡假说”:气道防御受损、慢性感染、慢性炎症及气道损伤四者相互促进,形成恶性循环。其中,铜绿假单胞菌(PA)等病原体感染是核心驱动因素,其通过干扰素-β(IFN-β)信号通路抑制宿主免疫反应。肠道与肺部的微生物交互(“肠-肺轴”)也被证实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。这些发现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,例如抑制IFN-β、调节肠道菌群等。
抗生素是支扩治疗的基石,分为短期控制感染和长期预防复发两类:
1. 儿童患者:气道廓清技术(ACT)首选物理排痰,必要时辅以氨溴索雾化。长期大环内酯类治疗需监测骨骼肌和听力毒性。
2. 孕妇:避免使用喹诺酮类(影响胎儿软骨)和氨基糖苷类(耳肾毒性),优选吸入性布地奈德。
3. 合并NTM感染患者:禁用单一大环内酯类药物,需联合克拉霉素、利福平等多药方案,疗程≥12个月。
1. 家庭护理:每日2~4次体位引流(如头低脚高位),联合拍背或高频胸壁振荡排痰。
2. 预警信号:痰量骤增、痰色变黄绿或咯血量>50 mL/天,需立即就医。
3. 预防措施: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,并避免厨房油烟暴露。
1. 个性化治疗:基于微生物组、炎症内型和基因表达的精准分型。
2. 新型药物:针对IL-1β、NF-κB通路的靶向抑制剂,以及调节肠-肺轴的益生菌制剂。
3. 吸入装置创新:开发兼具高沉积率和低刺激性的纳米颗粒载体。
支扩的药物治疗已从单一抗感染转向多靶点综合干预。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,配合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,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。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,未来有望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用药,真正实现“一人一策”的个体化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