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以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典型特征。本文基于最新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,系统梳理儿童手足口病用药原则、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,帮助家长科学应对疾病。
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潜伏期2-10天。典型表现为:
1. 初期症状:发热(38℃-39℃)、食欲减退、口腔黏膜疱疹(常伴疼痛)。
2. 皮疹特征:手掌、足底、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,周围有炎性红晕,一般不痛不痒。
3. 重症预警信号:持续高热(>3天)、频繁呕吐、肢体抖动、呼吸急促、皮肤发花等。
特殊类型:柯萨奇病毒A6/A10感染可能引起大疱性皮疹,指甲脱落;EV71病毒感染易引发脑炎、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。
目前尚无特效抗病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。
1. 抗病物(仅限重症或特定病毒型别)
注意:普通病例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病物。
2. 对症治疗药物
1. 中成药:
2. 中药方剂:
1. 剂量精准化
2.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
3. 不良反应监测
4. 抗生素使用规范
1. 婴幼儿(<1岁):禁用含薄荷成分的喷剂,避免气道痉挛;优先选择外用药物减少肝肾负担。
2. 免疫缺陷儿童:需住院观察,必要时输注丙种球蛋白。
3. 孕妇接触者:病毒虽不直接致畸,但需加强手卫生,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。
1. 隔离措施: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,避免接触其他儿童。
2. 环境消毒:玩具、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,衣物阳光暴晒≥6小时。
3. 疫苗接种: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,6月龄-5岁儿童建议接种。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:
家庭应急处理:
1. 物理降温:温水擦浴,避免酒精擦拭。
2. 防脱水: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。
3. 防抓挠:修剪指甲,穿宽松衣物。
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,但重症进展迅速。家长需掌握早期识别方法,避免滥用药物,同时注重营养支持和环境清洁。通过科学护理与及时干预,绝大多数患儿可在1-2周内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