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保健品官网-权威健康资讯与产品服务平台

1942920 疾病知识库 2025-04-14 5 0

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,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保健食品,已成为公众维护健康的重要课题。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、真假难辨的宣传,消费者往往陷入困惑。本文将从权威视角出发,结合国家监管政策与科学知识,系统解析保健食品的“安全密码”,并提供实用建议。

一、保健食品的“身份识别”:定义与分类

国家保健品官网-权威健康资讯与产品服务平台
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(GB16740-2014),保健食品是指“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”,需经过严格的注册或备案程序,并标注“蓝帽子”标识及批准文号(如“国食健注G2023XXXX”)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
1. 功能限定性:仅允许声称国家批准的27类保健功能,如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等,且需标注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。

2. 人群针对性:如中老年人需补充钙与维生素D,孕产妇可选择叶酸类产品,而儿童保健食品需符合特定年龄段营养需求。

3. 分类管理:分为营养素补充剂(如维生素C片)和功能性保健食品(如益生菌胶囊)两类,前者以补充营养成分为主,后者侧重调节机体功能。

二、科学选购的“三步法则”

(一)查资质:从源头规避风险

  • 销售场所核验: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的药店、商超或官方旗舰店,警惕无实体店、仅通过会议或直播销售的产品。
  • 官方信息比对: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,输入产品名称或批准文号,验证真伪。
  • (二)读标签:解码产品“身份证”

    保健食品标签需包含以下关键信息(示例见图1):

    1. “蓝帽子”标识:无此标识的产品均非合法保健食品。

    2. 功能声称:仅限目录内功能,如出现“治疗糖尿病”“抗癌”等表述,涉嫌违法。

    3. 原料与剂量:例如,辅酶Q10每日推荐摄入量为30-50mg,过量可能引发心悸。

    4. 警示语:标注“保健食品不是药物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”。

    (三)辨宣传:识破营销话术陷阱

  • 警惕“绝对化”语言:如“根治”“永不复发”“100%有效”等均属违规。
  • 拒绝“伪科学”场景:以“专家义诊”“免费体检”为名诱导购买、利用患者现身说法等套路,均为常见欺诈手段。
  • 案例警示:某品牌固体饮料冒充“防过敏特医奶粉”,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事件,凸显核查产品资质的重要性。
  • 三、特殊人群的“定制化指南”

    (一)老年人:营养补充与功能调节并重

  • 常见需求:骨质疏松预防(需钙+维生素D)、肌肉衰减(乳清蛋白肽)、抗氧化(辅酶Q10)。
  • 风险提示: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同类营养素补充剂,如钙剂与铁剂同服可能影响吸收。
  • (二)孕产妇:严格遵循医学指导

  • 必需营养素:叶酸(预防神经管畸形)、铁(预防贫血)、DHA(胎儿脑发育)。
  • 禁用成分:含红花、当归等活血成分的保健食品可能引发流产。
  • (三)儿童:严控使用范围与剂量

  • 使用原则:3岁以下不宜使用,3岁以上需选择“营养素补充剂”类别,并避免添加糖分、香精的产品。
  • 典型误区:将“DHA藻油软糖”等同于普通零食,忽视每日摄入上限(100mg/日)。
  • 四、维权与健康管理的“双重防线”

    (一)消费维权路径

    1. 证据留存:保留产品包装、购买凭证及宣传资料。

    2. 多渠道举报:通过12315热线、全国12315平台或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提交线索。

    (二)健康管理建议

  • 饮食优先:如通过牛奶、深绿叶菜补钙,优于直接服用钙片。
  • 定期评估:老年人每半年检测骨密度、维生素水平,避免盲目进补。
  • 运动协同:补充蛋白粉期间配合抗阻训练,可提升肌肉合成效率。
  • 理性认知构筑健康屏障

    保健食品的本质是“膳食补充剂”,而非“健康捷径”。消费者应树立“查资质、读标签、辨功能、遵医嘱”的认知框架,同时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权威渠道的科普信息更新(如“一图读懂”系列科普图鉴)。只有将科学选择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“防未病、促健康”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