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,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保健食品,已成为公众维护健康的重要课题。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、真假难辨的宣传,消费者往往陷入困惑。本文将从权威视角出发,结合国家监管政策与科学知识,系统解析保健食品的“安全密码”,并提供实用建议。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(GB16740-2014),保健食品是指“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”,需经过严格的注册或备案程序,并标注“蓝帽子”标识及批准文号(如“国食健注G2023XXXX”)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1. 功能限定性:仅允许声称国家批准的27类保健功能,如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等,且需标注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。
2. 人群针对性:如中老年人需补充钙与维生素D,孕产妇可选择叶酸类产品,而儿童保健食品需符合特定年龄段营养需求。
3. 分类管理:分为营养素补充剂(如维生素C片)和功能性保健食品(如益生菌胶囊)两类,前者以补充营养成分为主,后者侧重调节机体功能。
保健食品标签需包含以下关键信息(示例见图1):
1. “蓝帽子”标识:无此标识的产品均非合法保健食品。
2. 功能声称:仅限目录内功能,如出现“治疗糖尿病”“抗癌”等表述,涉嫌违法。
3. 原料与剂量:例如,辅酶Q10每日推荐摄入量为30-50mg,过量可能引发心悸。
4. 警示语:标注“保健食品不是药物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”。
1. 证据留存:保留产品包装、购买凭证及宣传资料。
2. 多渠道举报:通过12315热线、全国12315平台或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提交线索。
保健食品的本质是“膳食补充剂”,而非“健康捷径”。消费者应树立“查资质、读标签、辨功能、遵医嘱”的认知框架,同时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权威渠道的科普信息更新(如“一图读懂”系列科普图鉴)。只有将科学选择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“防未病、促健康”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