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D与维生素AD(维生素A+D复合制剂)是儿童、孕妇及成人常见的营养补充剂,但两者的使用场景、剂量控制及潜在风险常引发公众困惑。如何科学补充才能避免中毒风险?不同人群的补充方案有何差异?本文结合最新临床共识与专家指南,系统梳理关键要点。

一、维生素D与AD的同服风险:为何要谨慎?
维生素AD制剂包含维生素A和D两种成分,而市售维生素D补充剂仅含D。两者同服的核心风险在于维生素D的叠加过量。以常见剂量为例,1粒维生素AD通常含维生素A 1500-2000IU、维生素D 400-800IU;若额外叠加纯维生素D制剂(如400IU/粒),可能导致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超过安全上限(4岁以下儿童上限为2000IU/天)。
中毒的早期信号包括食欲减退、烦躁、多尿、便秘或腹泻,严重时可出现高钙血症,导致血管钙化、肾结石等。婴幼儿因代谢系统未成熟,更易因蓄积中毒出现骨骼异常。
二、科学选择:何时需补充AD?何时只需D?
1. 维生素A缺乏的高危人群优先选择AD
儿童:我国3-5岁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高达27.8%,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、皮肤干燥、夜视力下降。专家共识建议0-18岁儿童每日补充维生素A 1500-2000IU、D 400-800IU,持续至青春期。
孕妇及哺乳期女性:维生素A参与胎儿视觉及免疫系统发育,但需严格控制在推荐剂量(孕期≤6000IU/天)以避免致畸风险。
2. 仅需补D的三种情况
已确诊维生素D缺乏但维生素A摄入充足(如饮食富含动物肝脏、深色蔬菜);
早产儿前3个月需高剂量D(800IU/天)时;
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,且无维生素A缺乏症状。
三、正确补充方法:分人群实操指南
1. 婴幼儿及儿童
起始时间:出生后1周内开始补充,持续至18岁。
剂量:0-1岁每日维生素A 1500IU+D 400IU;1岁以上A 2000IU+D 600-800IU。
技巧:滴剂可剪开胶囊尖端直接滴入口中,或混入温牛奶;避免与钙剂同服,间隔至少1小时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
常规方案:孕早期起每日维生素A 2000IU+D 800IU,哺乳期延续。
高风险调整:反复感染或贫血者,D可增至1000IU/天。
3. 成人及老年人
预防骨质疏松:50岁以上每日D 800-1000IU,A无需额外补充(饮食足够)。
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、肝肾疾病患者需监测血钙及25羟维生素D水平,避免自行调整剂量。
四、四大注意事项:规避潜在风险
1. 避免混合补充
除非医生明确处方,否则维生素AD与D不可同时服用。若需交替使用(如治疗严重缺乏),需隔天交替并定期检测血液浓度。
2. 饮食协同增效
维生素D补充需搭配富钙食物(牛奶、豆制品);维生素A可通过动物肝脏(每周1次,每次10g)及胡萝卜(油炒)获取。
每日户外日照15-30分钟(暴露面部及手臂)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。
3. 特殊人群禁忌
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AD制剂;
高钙血症、结节病等疾病禁用维生素D。
4. 中毒应急处理
若出现头痛、呕吐或多尿,立即停用并就医。急性中毒可通过停服、限钙饮食及利尿剂缓解;慢性中毒需长期监测。
五、安全补充的行动清单
1. 明确需求:儿童、孕妇及饮食不均衡者优先评估维生素A/D水平;
2. 单一选择:AD或D二选一,避免叠加;
3. 定期监测:高风险人群每3-6个月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磷水平;
4. 饮食优化:深色蔬菜、海鱼、乳制品与日照协同作用。
维生素的补充需遵循“缺什么补什么,不缺不补”的原则。当出现疑似缺乏症状或用药困惑时,及时咨询医生,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健康风险。科学补充,方能真正护航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