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,尤其在婴幼儿阶段,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,更容易因感染、饮食不当等因素引发。面对孩子频繁腹泻,家长往往焦虑不已:该不该用药?如何选择药物?何时必须就医?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与权威研究,从症状识别到科学用药,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腹泻的核心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且性状改变(稀水样、黏液状或带血丝)。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(≤14天)和慢性(>14天)。常见病因包括:
1. 感染性因素: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(占70%以上);细菌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;寄生虫感染等。
2. 非感染因素:乳糖不耐受、食物过敏、喂养不当、抗生素使用后肠道菌群紊乱等。
3. 伴随症状:发热、呕吐、腹痛、脱水(口干、尿量减少、精神萎靡)等。
注意:母乳喂养婴儿每日排便4-5次属正常,需结合既往习惯判断是否异常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强调,预防和纠正脱水是腹泻治疗的首要任务。在此基础上,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辅助药物。
作用: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纠正轻中度脱水。
用法:按体重计算,每公斤50ml,4小时内分次服用;后续根据排便量调整。
注意事项:
作用:吸附病原体及毒素,修复肠黏膜屏障。
用法:
关键提示:
适用情况:抗生素相关性腹泻、消化不良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。
推荐药物:
作用:缩短病程,降低复发风险。
剂量:
仅限细菌感染(如血便、高热),需经医生诊断后开具:
1. 疫苗接种: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。
2. 卫生习惯:饭前便后洗手,餐具定期消毒。
3. 科学喂养:辅食添加循序渐进,避免过早接触生冷食物。
4. 避免滥用药物:如止吐药可能掩盖病情,益生菌需冷藏保存。
儿童腹泻的应对核心在于及时补液、对症用药、密切观察。家庭常备口服补液盐Ⅲ和蒙脱石散,掌握基础护理技能,可在多数情况下有效控制病情。但需牢记:药物是辅助手段,识别危险信号并及时就医才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关键。
参考资料:世界卫生组织腹泻管理指南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推荐方案。